第4章国际会计协调化和趋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国际会计 * 第四章 国际会计协调化和趋同化活动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一项颇多争议的工作,有些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带有政治性,另一些则是通过民间职业机构制定的,国际准则如何才能形成?哪些是恰当的基本概念问题? 协调----是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精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管理的过程。逻辑上不应冲突 准则化----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单一标准或规则 协调的优点:1、协调所带来的最大利益是国际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现存的对“外国”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的误解,排除了国际投资流动上的最大障碍。2、节省时间和金钱,不需要多套财务报告。3、促使会计准则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与各地经济、法律、社会条件保持一致。 * 国际会计 * 国际会计协调的目标 1、近期目标:建立有效的跨国公司会计实务,使在世界范围内筹资的跨国公司接受并运用国际会计准则。 2、中期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各国公司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一个准绳。 3、长期目标:实现国际会计的全球化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大公司根据单一的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会计模式(Global Accounting),是世界各国会计活动及其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融合。 * 国际会计 * 早期的国际会计协调活动 国际间首先从事会计准则协调的机构为1966年由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三国的会计专业方面的人士发起成立的国际会计研究小组(Accountant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AISG)。 其主要目的在于确认及评估三国间会计实务的差异,提出减少或消除差异的对策。 1973年IASC成立后,由于两者职能重复,AISG于1977年解散。 * 国际会计 *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会计协调 1、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1978年第4号指令,是欧共体范围内现有的最广泛、最全面的一套会计规则,也是欧洲会计准则协调的开端。规定年度财务报表必须包括一份资产负债表、一份损益表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注释,虽然对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未作要求,但成员国可通过立法要求提供。 第7号指令,加强和扩大了欧共体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目标,规定了编制合并报告的条件。 第8号指令,关于合法审计师的职业资格问题、教育职业训练以及考试方面的要求。 * 国际会计 *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60年12月24日,24个工业化国家,在巴黎组成。 1975年1月,成立“国际投资和多国企业委员会” 1976年6月,关于在多国企业投资的宣言,附件为《多国企业财务报告指导方针》 1979年10月,设立“会计准则工作组”,解释会计术语,增进协调 OECD的主要贡献是: A、它本身是IASC咨询小组的观察员 B、它自己也开始直接就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 国际会计 * 3、联合国(UN) 1973年,秘书长指定一个小组去研究多国公司经营活动对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在1977年发布的《跨国企业的国际会计准则报告》是70年代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共同认可的重要规范。 1982年成立永久性组织----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从1983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编印年度回顾报告,提供当年国际会计组织的有关活动、各国准则制定情况、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调查结果等信息。 * * * * * * * * * * *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