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pptx

发布:2021-07-25约5.62千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分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与功能 熟悉MHC-I和MHC-II的分布与功能;组织相容性: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之间相互接受、容纳的程度。 移植成功与否是由供者与受者细胞表面组织抗原和特异性决定的。 组织相容性(移植)抗原 : 位于个体细胞表面,代表个体特异性,能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由其编码的细胞表面???原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反应、免疫调节有关。 ;注意 MHC通常代表基因,而MHC分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基因编码产物 但专指某一动物时,MHC可同时代表基因和抗原,如小鼠MHC又称为H-2,既可代表鼠的MHC,也可指其编码分子。 ;第一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MHC-I类基因 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 一端,由近-远依次为B、C、A 三个座位,其产物称MHC-I类抗原(分子)。;二)MHC-II类基因 位于近着丝点一端, 由近-远依次为DP、DQ、DR三个亚区,结构最复杂,其产物称MHC-II类抗原(分子)。; 三)MHC-Ⅲ类基因 位于MHC-I类与II类基因之间,主要包括编码补体成分(C4、C2、B因子)、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分子及炎症相关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热休克蛋白)等免疫分子的基因。 ;二、MHC的遗传特征;1、多态性的产生 主要是多基因座、复等位基因的存在和基因共显性表达的结果。 (1)多基因座 基因座位 指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 等位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 经典的MHC-Ⅰ类基因有A、B、C三个座位;经典MHC-Ⅱ类基因有DP、DQ、 DR三个亚区。;1、多态性的产生 (1)多基因座 (2)复等位基因 在群体中,位于同一基因座的不同基因系列。 MHC的每一基因座位均存在众多的复等位基因,是形成MHC基因多态性的根本原因。 (3)共显性 一对等位基因均显性表达。 HLA复合体上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基因,均能编码表达特异性HLA抗原分子。 共显性表达极大地增加了人群中 HLA表达的多样性,此为HLA表型 多态性的重要原因。 ;;多态性现象;共显性表达;2、多态性的意义 (1)赋予种群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 (2)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使不同个体对特定抗原的应答能力存在差异) (3)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个体识别及亲缘鉴定) (4)寻找同种器官移植供体的依据。 依据HLA配型结果筛选适宜供体,是寻找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方法。 在中国人群中,非血缘关系HLA配型的概率是1/400— 1/10,000,在较为罕见的HLA型中,配型的概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二)单元型遗传 单元型: HLA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 。单元型遗传:在遗传过程中,HLA复合体是以单元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 子女的HLA单元型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因此,亲代与子代之间必有一个单元型相同,也只能有一个单元型相同。;二)单元型遗传 同胞之间HLA单元型的型别存在3种可能:①两个单元型完全相同的几率为25%; ②两个单元型完全不同的几率为25%; ③有一个单元型相同的几率为50%。 基因型:由两个同源单元型组成,其编码产物为表型 。 ;;;;三)连锁不平衡;第二节 MHC编码的分子;一、MHC分子的分布 MHC-I类分子:分布于体内所有有核细胞(含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面。 淋巴细胞表面I类分子的密度最大,其次是肾、肝及心脏,密度最低的是肌肉和神经组织。 成熟的红细胞一般不表达。 ;一、MHC分子的分布 MHC-II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抗原呈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活化T细胞表面。 MHC-Ⅲ类分子主要是一些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中的可溶性分子。包括补体成分(如C2、C4、B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热休克蛋白(HSP)等。 ;MHC分子的分布 ;二、 MHC分子的结构;二、 MHC分子的结构;;;一、HLA的结构 一)HLA-I类抗原(分子) 由重链(α)和轻链(β)组 成的异源二聚体。 α链由HLA-I类基因区编码。 β链由第15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又称β2微球蛋白( β2 m)。 β链以非共价键与α链结合,对于 HLA-I类抗原上的稳定表达十分 重要。 重链(α)共形成5个结构域,即 3个细胞外结构域(α1、α2、α3)1个跨膜区和1个胞内区。;HLA-I类抗原分为4个功能区: 1)肽结合区:由远端的α1、α2功能区构成,呈槽状结构,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