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精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1型糖尿病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型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的因素下,如病毒感染、牛奶蛋白、亚胺及化学物质的摄入等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例如在一次病毒感染后,使人体的免疫系统(脾脏、淋巴结等)把受损的胰岛组织当作外来成分对待,产生相应的防御物质如抗体,触发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发生胰岛炎,B细胞大量被破坏引起胰岛素分泌缺乏。这种类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的5%~10%左右,起病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典型病例见于小儿及青少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血浆胰岛素水平低,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自身抗体阳性。 * 占糖尿病人群的比例最大,危害最大,最为隐秘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机制: 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所致,常同时存在这两方面缺陷,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的以分泌不足为主。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在正常水平时,刺激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生理效应显著减弱;或者是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生理效应正常进行,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即胰岛素的敏感性?、反应性?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单卵双胎发病一致率可达90%,说明较1型受遗传影响更明显。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主要由于胰外靶细胞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缺陷,使其对胰岛素不敏感,促使内生胰岛素分泌显著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最终出现分泌量减少。绝大多数是多基因参与,作用于糖代谢不同环节。 环境因素:主要是肥胖;高脂饮食、静坐、遗传构成肥胖三大危险因素,57%肥胖者可合并2型糖尿病;腹性肥胖(脂肪在腹部堆积)更易引起2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GDM):特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由于胎盘分泌多种胰岛素抵抗激素,常在中后期出现持续高血糖,常需要胰岛素治疗;与糖尿病女病人妊娠概念不同。 妊娠时在妊娠24-28周行50g葡萄糖筛查试验,若服糖后1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可除外GDM;反之,需再行100g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1小时、2小时、3小时血糖值不应超过105、190、165、145mg/dL,若有两个点以上超出,可诊断为GDM。 分娩6周后经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再作分型。 如果回复正常者,仍然需要定期检测血糖,因为以后其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非常高 注:血糖浓度1mmol/L=18mg/dL * 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 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血糖监测 * 血糖控制不良 ,胰岛功能差或外界因素诱发等情况下出现各种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严重时也会出现昏迷、高血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以及使用双胍类药物时出现的乳酸性酸中毒,严重者同样会昏迷(苯乙双胍所致多,二甲双胍几乎不会引起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 *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知识的普及,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已经有明显改善,一是发生率减低,二是发生后抢救成功率较高 这时,慢性并发症却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一大大敌 ,糖尿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提醒患者的注意,阐明糖尿病本身而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稳定之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均会在系列篇中阐述: 1.心血管并发症(冠心病,即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以及糖尿病性心肌病变等) 2.脑血管并发症(多件脑梗塞,老百姓所说的中风,后果严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周围血管病变(多为血管粥样硬化后形成闭塞性血管病变,严重可导致截肢) 4.肾脏病变(糖尿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5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DEMAND研究数据),因此,在血液透析、肾移植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5.视网膜并发症(失明的主要原因) 6.周围神经并发症(包括周围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有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植物神经等,出汗异常、性功能障碍、便秘等与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7.足部坏疽(是周围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共同作用结果,严重者截肢、感染严重时引起败血症) 8..生活质量下降、抑郁症的发生 * * * 糖尿病患者有40-50%患有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患者肾脏病的进展。从单纯高血压进展到终末期肾病要将经历3个阶段,高血压和糖尿病均可导致肾脏高高灌注和高滤过,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若不去除病因,有效控制血压和蛋白尿,肾脏病变可进一步进展,出现大量蛋白尿。若再未及时治疗,则可发展至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纤维化,肾脏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也就是终末期肾病(肾脏终点事件)。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更为迅速,很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肾脏损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治疗的靶点是降低血压和蛋白尿,最终目标是降低终末期肾病和死亡风险。强效降压和控制蛋白尿是延缓肾病进展的关键。 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 胰岛素作用异常 分娩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