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摘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训形式: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参加人员:
主讲人: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常规及动态康复指导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放生的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主要表现有持续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躁不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可发生心率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症状特点,疼痛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且程度更剧烈,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伴有大汗、烦着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服硝酸甘油无效。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散而被误诊。
观察要点:
1监测:急性期患者应在CCU进行心电、血压的监测,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对于严重衰竭者应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注意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的发生。
2溶栓有效指证:①心电图指定的ST段溶栓后24h内下降50%以上。②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发病14h内)。③溶栓后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护理常规
入院1-3日内绝对卧床休息,无合并症者24h后在医生护士指导下可行早期活动,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入院后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压、心律的变化、观察病人疼痛的情况,如疼痛持续不缓解可以提示心肌破裂之前兆,又可成为猝死,休克的因素。病人每遇疼痛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协助病人翻身、洗漱满足病人生活所需。
保持病室肃静,谢绝探视、减少不良刺激,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
入院后给予中流量吸氧(3-5升/分),24-48h后根据病情改为问断吸氧或停用。
入院72h内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必要时加食水果。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改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与饮料,避免进食产气食物、禁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入院后常规给予缓泻剂(如番泻叶、通便灵等),知道病人床上排便,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发生意外。
对持续剧烈心绞痛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并及时询问病人疼痛及其伴随症的变化情况。
严格掌握输量及输液速度,注意有无肺水肿出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
应用抗凝剂治疗者应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
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安慰工作,避免他人谈论任何使患者烦恼、激动的事,协助患者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护理安全提示
1.急性心梗发生后24小时内应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
2.急性期持续心电监护,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的成对的呈RonT观象的室性收缩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3.急性心梗病人在起病最初几天甚至在梗死演变期可发生心力衰竭,特别是左心衰竭,应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少尿等观象。
(六)心里指导: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而使体内的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和加重病情。指导和劝慰其暂时不考虑工作,家庭繁杂的事物,安心治疗,以最佳的心态,渡过危险期。
(七)急性心急梗塞的休息、活动指导
指导并督促病人按照依据其病情制定的活动计划进行活动。
第1-3天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洗漱等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第4-6天,卧床休息,可做深呼吸运动,和上、下肢的被动与主动运动。
第1周后,无并发症的病人可开始由床上做起,逐渐过渡到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每次20分,每日3-5次。开始起坐时动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有并发症者酌情延长卧床时间。
第1-2周,开始在床边病室内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活动。根据病情和对活动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第2-3周,可在室外走廊行走,到卫生间洗漱或上厕所。
第3-4周试着上下一层楼梯。
应积极预防便秘,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两次活动之间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八)饮食指导:
入院72小时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待病情减轻后逐渐改成低盐、低脂肪的饮食(食盐量低于5克/日,脂肪用量低于50克/日)。进食不宜过饱,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食物纤维摄入量10-20克/日。
培训形式: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参加人员:
主讲人:
脑出血的动态护理常规及动态康复指导
脑出血,原发非外伤性脑实质的出血称为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症状特点: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