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pptx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专业概述
2.核心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环节
4.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5.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
6.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7.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8.国际化与创新创业教育
01专业概述
专业背景与目标专业发展历程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大批计算机领域的优秀人才。专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素养,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能够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职位每年需求量超过百万,且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培养方向与特色前沿技术导向专业紧密跟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和技能。每年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同步。实践教学特色强调实践教学,设有多个实验室和实验课程,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和项目实践经验。学生每年参与实验项目数超过50项,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超过30%。产学研结合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主要去向包括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
专业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体系涵盖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课程,共计20门,约占总课程数的30%。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共计15门,约占总课程数的25%。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网络安全、云计算等选修课程模块,共计10门,约占总课程数的15%。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关课程,拓宽知识面。
02核心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系统学习基本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树、图等,以及算法设计分析,涵盖排序、查找、动态规划等算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课程涉及算法复杂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课程强调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架构。离散数学基础涵盖集合论、逻辑、图论、组合数学等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供数学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前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深入探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内容。课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如何管理计算机资源,提高系统性能。计算机网络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体系结构,包括TCP/IP协议栈、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网络安全等。课程强调网络通信原理,培养学生的网络设计和管理能力。数据库系统原理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SQL语言、事务管理、数据模型等。课程通过实际数据库设计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据管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创新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创新实验课程,每年开展20个创新实验项目,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设计和实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学生参与项目研发,每年参与项目数超过15个,与企业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近三年,学生在竞赛中获奖数累计超过30项。
03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课程基础实验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每年基础实验课时累计达到60学时。专业实验涉及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验课时占总实验课时的一半以上。创新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实验,每年开展创新实验项目超过10项,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课程设计软件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强调软件工程方法的应用,学生需完成至少两个软件设计项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