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中政治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旗帜说课稿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docx
新教材2024高中政治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旗帜说课稿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旗帜”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教材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7.1节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经济全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视野;3.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国家认同感,使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理解可能还较为浅显。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背后的经济理论、国际关系以及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掌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深度和广度有限。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但面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仍需培养。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着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认为其理论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脱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认识上取得进步。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课堂互动设备(如投票器、答题器)。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作业和在线测试。
3.信息化资源: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新闻报道、统计数据、视频资料(如经济论坛演讲、对外开放政策宣传片)。
4.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思维导图、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经济对比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开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政策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旗帜》这节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教学重点: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教学内容:
a.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展示教材相关内容,解释对外开放的含义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b.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c.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四大战略布局,如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内陆开放和沿江开放。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一: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练习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应对策略。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一:同学们,大家认为我国对外开放有哪些成功经验?
2.提问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问题,如“我国对外开放有哪些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2.学生分享心得:学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