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8-01-30约2.4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王彦普 迟光玉(青岛土山干休所门诊部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心绞痛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吸氧、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肝素、beta;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红花黄色素150mg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疗程为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状况。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冠心病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31-02 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肌缺血症候群[1],治疗得当可稳定病情,否则可进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危及生命。红黄色素有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的特性[2],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冠心病心绞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均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与治疗指南[3]。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40例,女2例;平均年龄85.6岁。对照组男39例,女3例;平均年龄84.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吸氧,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硝酸脂类扩张冠状动脉,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beta;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5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均治疗2周。治疗前常规做心电图、血流动力学检查,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疗效,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3] (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发作,心电图静息时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缓解,同等劳累程度有时引起心绞痛发作,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回升≧0.05-1mv,T波倒置或低平部分导联改善。(3)无效:心绞痛症状无缓解,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hi;sup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改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38例,占90.4%,对照组总有效30例,占71.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改善比较 观察组改善36例,占85.7%,对照组改善31例,占7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善比较 观察组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lt;0.05),对照组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lt;0.05),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见表3。 2.4 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1 两组心电图改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lt;0.05,△Plt;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其发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的病理改变。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属于“胸痹”“真心痛”范畴,病因病机与气虚血瘀有关,其病位于心,多属本虚表实之证,故治其标,当以“通”为主,治本则以“补”为法,常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治疗[4]。红花黄色素能扩张微血管,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