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期中考试地理复习提纲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赤道的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点在赤道上。
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三:地球仪
1 纬线
定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特点:①形状:完整的圆。 ③方向:东西
②长度: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变短。④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3 纬度 :
划分:赤道的纬度为0度,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低中高纬的划分:①低纬地区: 0°— 30°( 0°— 30°S 、0°—30°N )
②中纬地区:30°— 60°(30°S — 60°S 、30°N — 60°N )
③ 高纬地区:60°— 90°(60°S— 90°S 、 60°N — 90°N)
3 经线
定义: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点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形状:半圆 ②长度:相等
③方向:南北 ④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
4 经度
定义: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注的度数叫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是经度的起始线。
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东西经最大的度数都是180度(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5 经纬网
目的: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如北京(160°E,40°N)
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例:
A(_0°_,_60°W) A(_0°_,_30°W__)
B(30°S , 75°W_) B(_30°N_,_60°E_)
C(_30°S_,_0°) C(_30°S_,_60°E_)
甲: 50°N 、 20°E
北 半球、 东 半球
中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带
乙: 20°S 、 170°W
南 半球、 西 半球
低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热 带
自西向东
赤道
逆时针
北极 顺时针
南极: 自转方向示意图:
四: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运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自西向东 定义 绕着地轴的运动 绕着太阳的运动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地理意义 地方时差,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点变化 1、地轴的特点:地轴总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不变,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情况
节气 6.22前后
北回归线
全年最高
地面获得热量最多 昼最长夜最短
夏至日 9.23前后 赤道
居中
昼夜平分
秋分日
12.22前后
南回归线
全年最低
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日
3.21前后
赤道
居中
昼夜平分
春分日
3.21-6.22 直射北半球且向北运动 逐渐增大 昼长夜短但昼渐长 6.22-9.23 直射北半球且向南运动 逐渐减少 昼长夜短但昼渐短 9.23-12.22 直射南半球且向南运动 逐渐减少 昼短夜长且昼变短 12.22-3.21 直射南半球且向北运动 逐渐增大 昼短夜长且昼变长
3.五带的划分:
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五.地图:地图的“语言”(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①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②表示方法: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③图幅大小相等,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是描述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反之,相反。④比例尺公式: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
2、方向:①利用指向标定向法:一般来说,指向标指向北方;②利用经纬网定向法: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③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4、选择地图:去公园游览,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