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复调音乐教学研究新动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复调音乐教学研究新动态
,通过观察,梳理2O世纪9O
年代以来中国复调音乐教学研究的新动态,以启发创作实践和复调理论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复调音乐;教学研究;新动态
中图分类号:J6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08)03—0088--02
一
,创研并举,取外用中
从18世纪富克斯的《对位津梁》问世到2O世纪
9O年代以来,复调音乐成为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
究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不断发
展,我国复调学者也以各自的丰富经验写出了一批
优秀作曲技术理论教材,这些成果中主要有段平泰
的《复调音乐》,《赋格写作教程》;陈铭志的《赋格曲
写作》,《复调音乐基础教程》和《复调论文集》;于苏
贤的《复调音乐教程》,《2O世纪复调音乐》,《申克音
乐分析理论概要》和《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林华的
《我爱巴赫》,《复调音乐教程》,《简明复调教程》;王
安国的《复调写作与复调音乐分析》,《王安国教复
调》;张韵璇的《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赵德义,刘永
平合着的《复调音乐基础教程》等等.这些学者在立
足于复调音乐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对当代音乐的
具体形态加宽了研究范围,加深了探研力度,并将
新锐的作曲法和优秀的作曲技术理论及时地纳入
复调教材,为国内学生提供了国际前沿的复调音乐
新信息和新思路.所以,无论在对外借鉴和对内推
介上,还是在对本民族复调音乐的探寻上,这些音
乐家都始终坚持了中西合璧的比较思维观.其历史
性的纵向比较和地域性的横向比较,都拓宽了国内
音乐同行们的艺术视野,激发引导了同仁们较明确
的创作方法和较切实的技法理念.自上世纪9O年代
以来,有关复调音乐研究的一系列学术论文陆续得
到了发表,这些论文中关注较多的是2O世纪世界范
围内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研究的涉猎面很广,多
88
为评析性文章,其中也有些涉及到了教学法及复调
民族化问题.总的说来,学者们有一个共识:不约而
同地关注中西复调音乐的继承和创新,都注重复调
艺术表现手法的民族化问题.这些教材,论文及作
品,承载并全面展示着中国音乐的当代文化特色.
另一方面,针对我国作曲家及其作品展开深度
研究的理论文章也逐年增多[1],势头良好.由此,中
国的音乐创作也不断结出丰硕成果,如杨立青的《室
内乐十重奏》中赋格段主题多种节拍的并置;何训田
的《声音图案》中”宏复调”织体的运用;谭盾的第一
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第一乐章的赋格段;朱践耳
的唢呐协奏曲《天乐》结束前的三声部对位;罗忠镕
的《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陈怡的《中国古诗
合唱五首》中复对位的运用,以及龚晓婷的二重赋
格——铜管五重奏《金碟碟》,这些作曲家都将传统
和现代复调技法广泛地应用于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
创作中,不仅源于生活,贴近社会,更使中国音乐的
“韵味”别具一格地得到了体现.
除了各高等院校,音乐社团范围内展开的对中
外复调学习和研究之外,我国还派出音乐家到西方
一
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音乐院校实地调研.特别是近
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学者出国深造,他们将西
方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技法,理念及教学法引鉴过来,
使国内音乐爱好者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为中国的
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养分.他们
将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深切感受梳理成文,或以学术
报告的形式探讨了有关国家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观
念及教学法,分析并指出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薄弱
点.合理的”取外中用”,无论在复调音乐的创作实
践还是理论研究上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对形成我国
特色的复调教学体系,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规范严谨,灵活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复调音乐取得了不少
可喜成绩,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方面,
我们的发展速度都已赶超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作曲
家朱践耳先生曾风趣地评价这二十年是”七嘴八舌
(指形式),其乐无穷(指内容)!”成绩是值得我们骄
傲的,但也要看到如今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各民族
间的文化撞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在这样一个大
环境中,中国复调音乐到底该如何继承与发展,中
国复调音乐的教学该如何发展,是目前所有专家与
学者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只有妥善解决复调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继承与发展”,张韵璇教授针
对复调教学的宗旨,体系和原则做了深入剖析],现
就我国目前复调教学中的教学观念做一梳理.
其一,教学宗旨要明确.对于复调音乐学习,需
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在培养学生最基本
写作能力的同时,要让他们明确如何”学以致用”,而
非”死学死用”.在创作的时候,不能将前人的理念和
技法照搬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而要在作品中融入自
己的”个性”(指作曲家特有的性格,气质,爱好,情
趣,审视生活的独特角度,表达乐思的特有方式)口],
才能将传统很好地继承与创新.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