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_有效教学_研究述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_有效教学_研究述评
教育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6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6 No.4 2010收稿日期:2010-04-1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与有效教学的关系研究”(DHA070158)作者简介:范蔚(1964-),女,四川乐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范蔚,叶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从研究文献量与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献量逐年增大,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有效教学”的内涵、影响因素、策略、评价及标准4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文章展开了总结与反思,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研究;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4-0133-05自有教学以来,人们即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作为一种理念,则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可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逐渐蓬勃兴盛。本研究对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以期对“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作回顾分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一、研究方法(一)研究范围和取样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是中国目前资料收集比较全面、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全文数据库。通过对这两个数据库的检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1990年以来中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和态势。文章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进行初级检索,检索出1990-2009年关于“有效教学”的论文共10 874篇,其中有162篇是硕士和博士论文。(二)分析单位和维度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每篇文章为分析单位,主要从研究文献量、研究内容2个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教学”的涵义、影响因素、策略、评价与标准4个方面。二、研究结果与分析(一)文献量逐年的变化情况通过图1,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效教学”研究133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6卷第4期的相关文献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99年左右开始出现较大涨幅,并于2004年之后迅速上升,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2004年与“有效教学”相关的文献数量为519篇,较2003年的397篇上涨了近31%,标志着“有效教学”研究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图1 1990年以来“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献量分析(截至2009年10月31日)(二)研究内容为进一步了解有效教学在中国研究的情况,笔者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以国内众多研究者对“有效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为依据,将“有效教学”的研究内容分为“有效教学”的涵义、影响因素、策略、评价及标准4个方面。其文献量及所占百分比如表1。表1 1990-2009年“有效教学”各研究内容的文献量研究内容文献量(篇)占相关文献总量的百分数(%)涵义2 001 18.9影响因素1 458 13.6教学策略2 865 26.8评价及标准685 6.41.有效教学的涵义自有“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关于有效教学涵义的不同认识。第一,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联系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对有效教学进行界定。认为教学有效性这一概念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重意蕴,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指出了教学规律、教学效果、教学效益和教学效率的关系,认为符合教学规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最高目标[2]。第二,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有效教学的涵义进行分析。有学者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激励[3]。有学者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