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检测与转换课程标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动控制检测与转换》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自动控制检测与转换 课程类别:职业技能课 课程属类:自动化技术类 课程学分:3 计划课时:45 教学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面结合 适用范围:应用电子技术 先修课程:单片机技术、电子技术 课程部门:机电工程系 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
贤 课程组成员:批准人: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背景
作为人体感觉器官的延伸,传感器已应用于生活、生产、航空航天、科研等各个领域,是各种信息检测系统、自动测量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信息采集的“感觉器官”,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的更为广泛普遍,传感器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传感器相关知识和技术成为从事电子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工作岗位上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
二、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讲授常用典型传感器的基本性能结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基本应用。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为继续学习应用电子专业相关知识打下一定基础。
通过教学单元的完整练习,强化测控系统的设计、调试及故障诊断能力的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指导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推行模拟工作现场,创设教学情境环境直至直接进入车间的工学交替操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以“加强基础,拓宽方向,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思路,突出主干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的作用压缩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现代理论及现代方法的内容好解决先开和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实训室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等。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自动检测的基本概念、了解测量与误差的基本理论。
2、了解典型传感器的基本性能、结构、组成、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
3、基本掌握常用非电量的测量方法
4、了解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5、了解传感器的选用知识,掌握各种被测量的测量控制技术。
6、了解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单元和相关的工程项目,把握测控系统调试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逐步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传感器整体知识结构,发展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领悟各个不同场合使用的情况下测控原理,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感悟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测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传感器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工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课程教学是根据课程核心知技点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的排列,整个课程以被测量为教学单元,由浅入深,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选取立足于满足企业的需要,分为三大单元,引导教学模块(检测技术基础知识)、主导教学模块(五大被测量)和实验实习模块(三个实验)。
一、课程内容
单元一 绪论和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04学时)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检测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
(2)了解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3)掌握检测系统和传感器的组成并了解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4)了解检测系统的主要应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5)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
(6)掌握测量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常用方法。
(7)了解误差的基本概念,熟悉几种测量误差的定义和表示。
(8)掌握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9)了解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检测系统和传感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测量误差的定义和表示;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2)难点: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方法及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
单元二 温度传感器(04学时)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分类。
(2)了解热电偶传感器的种类和特点。
(3)了解热电偶、热电阻、集成和辐射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热电偶的四个基本定律和它们的实用价值。
(5)掌握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法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电路的工作原理。
(6)掌握热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