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优化例题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doc

发布:2018-10-08约4.3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优化例题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范例,它承载着示范引领、提示方法和拓展思维的功能.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化例题呈现方式,灵动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例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例题设计 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体验数学价值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自主构建,强调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探索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产生高层次的思维、深层次的体验和内在品质的提升.那么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与呈现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以自己平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做法和思考.   一、注重例题设计的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成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例题时,可以将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求解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   例1:如图1抛物线y=x■-2x-3的图像与轴交于A,B两点,A点在B点的左边.   图1   问题1:求A,B两点的坐标;   问题2:观察图像,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0?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0?   问题3: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5?能从图像上给予解释吗?   问题4:直接说出,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5?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5?   问题5:若yk衡成立,则k的取值范围?   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五个问题,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问题到抽象.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层展开,向问题的本质靠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既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有可供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注重例题设计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设计的开发性,是指问题指向不确定或不唯一,方法也不再唯一,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这类问题放松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散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材的例题,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封闭的,有标准答案的.为此我们要深挖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人人都能参与的开放性问题.   例2(浙教版数学九上28例4):一个球从地面上竖直向上弹起时的速度为10m/s,经过t(s)时球的高度为h(m).已知物体竖直上抛运动中,h=v■t-1/2gt■(v■表示物体运动上弹开始时的速度,g表示重力系数,取10m/g■),问球从弹起至回落到地面需多长时间?经过多少时间球的高度达到3.75m?实际教学中我只将题设抛给学生,然后问:“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知道什么?你能知道什么?”开放性的结论放飞了学生的思维:“我想知道球从弹起到落地需多长时间?”“我想知道球弹起的最大高度是多少?”“我想知道它什么时候能达到最大高度?”“我想知道它几秒时高度能达到3m?”很多学生都想说,还想说得与众不同.   在例2中教师没有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很好地利用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自主探究。在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中,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大,起点低,但要求不低.它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收获和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探究、挑战、创新的欲望,从而引起学生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   三、注重例题设计的变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有效教学的观点出发,例题设计的有效性应体现学生演练的有效性,即通过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训练其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观念、培养数学能力.而学生的知识只有自己长出来,才会最有用,才能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在例题教学中,如能抓住其知识的生长点,在例题设计中,注重它的变化、拓展与延伸,揭示它本身蕴含的内在规律,使之反映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更广泛、更深刻,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