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期因素的测定 计量经济学 EVIEWS建模课件.pptx

发布:2018-01-27约1.81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周期测定分析;一、周期状态的判断;通过散点图可以直观判断是否存在趋势和各种周期。如果直觉周期长度为k,则可以分段列表借助方差分析进行判断,以确定周期是否明显存在。该检验方法的应用技术如下: ⒈编制方差分析表 按可能的周期长度k来分行,即每k个数据作为一行;然后编制一个实验性数据表如下页表所示: 该表中的数据分为m行、k列,观察各行和各列的离差情况,进行方差分析如下:;阶段B 周期A;⒊判断原理说明 ⑴该表中的m行相当于m组,每行都为一组;如果各行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则组间的差距解释总离差的程度就超过随机因素的解释程度,则说明该序列存在着趋势的因素,即周期组之间的差距显著。 ⑵从表的各列来看,每一列都视为一组,则全部数据分为k组,如果各列之间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即k组之间的差距解释总离差的程度超过了随机因素的解释程度,则说明该序列存在周期的因素,即周期内各阶段的变化较随机因素明显。;⒋ 利用F统计量进行判断: ⑴在原假设H0A: Y1u = Y2u = … = Ymu成立,即各周期之间的平均水平没有区别时,检验统计量为: FA = (k-1)ASS/RSS~F[m-1,(m-1)(k-1)] 若FAFα,即否定H0A则说明序列存在趋势的作用; ⑵在原假设H0B: Yu1 = Yu2 = … = Yuk成立,即各周期内部的各期平均水平没有区别时,检验统计量为: FB = (m-1)BSS/RSS~F[k-1,(m-1)(k-1)] 若FBFα,即否定H0B则说明该序列可能存在趋势或周期因素的作用;;⒌综合判断 结合上述两种假设及检验则有如下判断结果: ⑴若只否定H0A:则说明序列可能只存在趋势因素的作用,而没有周期因素; ⑵若只否定H0B:则说明序列只存在周期因素,而没有趋势因素。 ⑶若同时否定H0A和H0B:则说明该序列肯定存在趋势因素的作用,或许还存在周期性的因素作用的结果。;㈠ 周期比率的直接计算 ⒈基本方法。如果一个时序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而长期的趋势不明显时,可直接采用按周期平均法来测定周期比率。随周期不同可称之为年比率、季节比率、月比率、周比率等。其计算步骤如下: ⑴计算各周期(如年)同阶段(如季)的平均数。该平均可消除偶然的因素影响,只反映周期各阶段的水平。 ⑵计算各周期所有各阶段的总平均数。它是消除了偶然因素和季节因素影响的一般水平。;⑶计算周期比率。它是各周期的同阶段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之比,反映周期各阶段对现象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周期比率越大于1,则说明现象在周期内的该阶段处于高峰期,越小于1就越说明现象处于低谷期,等于1则说明与总平均水平一致。 ⑷调整计算结果。周期内各阶段的周期比率之和应等于周期长度,如年周期分为12个阶段月,则月比率之和为12;若分为4个阶段季,则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4。如果周期比率之和不等于周期长度,则应计算周期比率调整系数: 调整后的周期比率=原周期比率×调整系数;⒉一般在乘法模型中使用这种方法 由于乘法模型不存在明显的趋势,且周期较为明显,所以人们常对其直接进行季节比率的计算。如图所示:;㈡趋势剔除后的周期比率计算 ;第二步,在原时序Y中剔除移动平均序列YTC,所得到的新时序就是只含有周期因素变动影响的数列YSI了。对于乘法模型有:YSI = Y/YTC ;而对于加法模型则有:YSI = Y-YTC 。 第三步,利用前述的周期比率计算方法,对新数列YSI进行周期比率的计算。你会发现乘法模型的各阶段简单算术平均的结果,往往就是周期比率;而加法???型需要利用调整系数进行调整。 现分别以加法模型数据实证如下:;由于模拟数据的加法模型存在明显的趋势,所以周期测定时,以移动平均来剔除,观察其基本周期为7,则7项移动平均值YJM7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其中还可能存在着较 长的周期,查数据可 知周期为32期。 利用该数据扣除 线性趋势预测值Y4JF则:;YJM7-Y4JF=YJC,即长周期的图形如下: 用YJC计算长周期 指数,见程序YJC.EXCEL 图形如下: 而短周期可以使用 Y4J-YJM7=YJSI,则有:;利用YJSI的数据,可以同期平均计算短周期的周期指数,将其归一化处理后与原始数据对比如下: 从两列数据的对比上可以看出各行的数据几乎是非常接近的。该结果说明此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参见计算实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