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内伤学整理林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骨伤内伤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
《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薛己 《正体类要》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内伤学专著
凡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者,称为内伤。
内伤的分类一般有五种。一是根据病理的不同,分为伤气、伤血、伤经络、伤脏腑;
二是根据受伤的时间,分为新伤、旧伤;
三是根据受伤过程、外力作用的性质,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四是根据受伤的部位,分为头部内伤、胸部内伤、腹部内伤、腰部内伤;
五是根据受伤的程度,分为轻伤、重伤。
伤气:所谓伤气,是指人体受到外力作用后,气机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闭、气滞、气逆、气虚、气脱等表现。
内伤的辩证方法:八纲辨证是总纲,脏腑辩证是基础,而气血辩证则是伤科辩证之关键。
内伤的治疗方法:
初期治法以“攻”为主,常用的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通窍开闭法,补气摄血法等五法。
中期治法以“和”为主,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
后期治法以“补”为主,补气摄血法,健脾益胃法,补益肝肾法,舒筋活络法。
灸法:灸法是利用艾绒等物灼烫或熏灼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祛寒散法,回阳救逆,扶正补虚等作用。
灸法禁忌症与注意事项:对于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实热证、阴虚火旺者不宜灸治。对于头面部、乳头、外阴部以及邻近大血管处不可直接灸。施灸时体位要保持平稳,避免艾火烫伤。直接灸后局部因灼伤而成炎症者,要注意护理,防止感染。
拔火罐:拔火罐疗法是利用大小不同的罐子,采用各种方法使其内部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
拔火罐疗法具有疏通气血,消瘀祛肿,温通经络,祛湿驱风,散寒活血,舒筋止痛之效。
操作方法
伤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或用中号注射针头在伤处刺6~7个孔,然后采用常规拔火罐疗法。
准备好器材,常用有竹筒或玻璃火罐,分大、中、小三种口径。面积大、肌肉厚的治疗部位宜用大罐,面积小、肌肉薄的部位宜用小罐。
用长镊子夹点燃的酒精棉球放进罐内,或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迅速抽出,将罐立即扣在治疗部位。
起罐,若见拔罐处针孔有少量瘀血流出,即可取掉火罐,其方法是一手按压罐口下皮肤,待空气进入,罐便自行脱落,不可强力取下,以防伤害皮肤。
拔罐方式
留罐:这是最常用的拔罐法,一般留罐10~15分钟。
闪罐:火罐吸住后,立即拔下,反复多次,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用于局部麻木等疾患。
走罐:在治疗部位和火罐口的边缘薄薄地涂一层凡士林及油类或水,火罐吸住皮肤后,一手扶罐体,在皮肤上、下、左、右慢慢移动,到皮肤潮红或出现瘀血时为止。此法用于治疗麻痹或跌打疼痛。
水罐:在火罐内装入1/3~1/2温水,闪火后迅速将水罐扣在治疗部位。
适应症:火罐疗法适应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扭伤、挫伤、肌肉劳损、肌纤维织炎、风寒性腰腿痛、胃痛等。
禁忌症
老年、体衰、消瘦以及肌肉失去弹性者。
全身性剧烈抽搐者。
孕妇之腹部、腰骶部。
出血性疾患,水肿患者。
恶性肿瘤以及局部皮肤有破损之处等。
注意事项
火罐口不能过热,防止烫伤。
发现皮肤起泡或破皮,应预防感染,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在治疗中,如出现头昏,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应立即取下火罐,让患者卧床休息,并注意观察。
选好拔罐部位,勿在血管多,骨凸起,有毛发及心脏搏动处拔罐。
起罐后,若局部有较大的肿块或明显的紫斑时,应给予轻轻按摩,使肿块及瘀斑消散。
推拿按摩疗法操作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有重要脏器疾患,如高血压、心脏病、肺炎、肾炎等及妊娠者,忌用此法。
在肝区、心前区、肾区拍击时,手力要适当放轻,要谨慎施用。
空腹时忌拍击。在拍打中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冷等现象出现时,要停止拍打,平卧休息。
局部皮肤有破损者,禁用药酒涂擦与拍打。
拍打结束后,最好再配合轻轻按摩推拿,以提高疗效。
点括法:用指尖掌侧顺行经络作波浪形的点括,动作宜迅速紧凑,使伤处受到震激,以利气血通过。
拿筋法:用拇、食二指提住筋肉或筋腱的两旁,并作有节奏的拿拔动作(不用猛力),可松解肌肉痉挛。
内伤急救,是秉着挽救生命为第一的原则施以紧急救护,以减轻伤员痛苦,解除危险,挽救生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以便给今后的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的紧急救护。
急救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中药内治:气脱宜补气固脱,急用独参汤;血脱宜补血益气固脱,用当归补血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
局部急救止血:
《血证论·创血》认为:创伤出血,“无偏阴偏阳之病,故一味止血为要,止得一分血,保得一分命”。止血对急性损伤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局部急救止血的原则是立即压迫止血,堵住出血的伤口,根据不同的情况如解剖位置等选择相应的止血方法。用手指压迫伤口近侧的动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