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品德发展与培养 雷峰精神 雷锋精神!?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2010年8月1日《京华时报》) “被救者感谢登报都不过分,但讨出来的,味道就差了。” “如果做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榜样吗?” 八十岁老人救人,人格素质绝对高尚。俺非常敬佩,应该弘扬,赞扬。 “挟尸要价”的启示 照片素材来源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 这是怎么了? 第一节 道德品德的结构与形成 一、品德与道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反映内容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对象。 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 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体品德而存在的;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 “四因素论” 品德的心理成分说 2.品德的心理结构说 由林崇德(1989)提出:三个子系统: 1.深层心理结构(道德动机:利他动机 Vs 利己动机) 和表层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方式 ) 2.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系统(知情意行) 3.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关系 3.品德功能结构说 章志光(1990)提出: 生成结构 执行结构 定型结构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为对偶故事法 通过研究儿童对对偶故事的道德判断来探究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范。 A 有一个小女孩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替母亲剪衣服,因为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把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刀玩,因为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刀,结果把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律水平(10岁之前) 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水平(10岁之后) 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