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单元第1课《初识BBC micro:bit》教学设计[001].docx
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单元第1课《初识BBCmicro:bit》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单元第1课《初识BBCmicro:bit》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BBCmicro:bit的特点和应用,学生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创新设计和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为未来的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BBCmicro:bit的硬件结构: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熟悉BBCmicro:bit的硬件组成,包括微控制器、LED矩阵、按钮、传感器接口等。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每个组件的功能和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软件编程基础:介绍BBCmicro:bit的编程环境,如MicroPython或Scratch,并强调基础的编程概念,如变量、循环、条件语句等。
2.教学难点
-硬件操作与连接: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如何正确连接BBCmicro:bit的各种硬件组件是一个难点。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识别不同接口和连接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常见错误。
-编程逻辑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编程逻辑,特别是在使用MicroPython或Scratch进行编程时。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编程思维,理解代码的执行顺序和条件判断。
-软件调试与问题解决:在编程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代码错误、程序运行异常等。难点在于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调试和问题解决策略。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BBCmicro:bit的实物图、编程环境的截图、示例程序代码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BBCmicro:bit微控制器、连接线、USB线等实验器材,并确保所有器材完好无损。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编程和讨论,并在实验操作台旁留有空间供学生操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BBCmicro:bit的创意应用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与微控制器和编程相关的知识,如Arduino、Scratch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BBCmicro:bit的硬件结构:详细介绍BBCmicro:bit的各个组件,如微控制器、LED矩阵、按钮、传感器接口等,并讲解它们的功能。
-编程环境:介绍BBCmicro:bit的编程环境,如MicroPython或Scratch,讲解基本的编程概念,如变量、循环、条件语句等。
-举例说明:
-通过具体的BBCmicro:bit编程示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LED灯闪烁程序,帮助学生理解编程逻辑。
-展示BBCmicro:bit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传感器数据采集、音乐播放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BBCmicro:bit应用,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使用BBCmicro:bit进行简单的编程。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BBCmicro:bit进行编程练习,如制作一个能够响应按钮点击的LED灯闪烁程序。
-学生尝试使用BBCmicro:bit连接传感器,实现简单的数据采集和显示。
-教师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编程过程,解答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编程作品。
4.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BBCmicro:bit的特点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BBCmicro:bit的更多应用,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编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5.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使用BBCmicro:bit制作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
-查阅资料,了解BBCmicro:bit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
-强调作业的完成时间,并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