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pdf
2024年4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No.4,2024
(总第148期)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GeneralNo.148
时政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廖湘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公
共图书馆在运营管理上存在着模式不够灵活、新技术应用不充分、运营效果差异较大等
问题。借助人工智能,能促进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社会化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和加强人才队伍
建设等路径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转型。
关键词:人工智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4-0028-07
一、问题的提出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扩展、延伸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
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语言识别、图像识别、专家系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
器人、机器学习等。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
策,如《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科
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
行办法》等,这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我国参与国际人工智能市
场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保障公民基
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等
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3年末,我
[1]
国公共图书馆共有3309个,总流通高达112668万人次。与此同时,十年来,公共文
收稿日期:2024-04-03
作者简介:廖湘辉,男,湖南涟源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馆员,主要研
究方向:图书馆现代技术与信息资源建设。
28
化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两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颁布实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提供了有力
保障。但不可否认,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各
地重视程度差异较大;特色不鲜明,制度突破创新有限;制度支撑有待完善,吸引社会
[2]
力量参与不够;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决策支撑力度不够等。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人
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有着新的
发展机遇。
本文从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中的问题,阐
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依此提出了人工
智能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转型的路径,这对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
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公共图书馆,是指收集、整理、保存各类文献信息并提供借阅、查询及相关服
务的公共文化设施。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有所增长、设施得到
改善、基础服务也有所提升,但在运营管理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管理体制僵化,运营管理模式不够灵活
公共图书馆作为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的图书馆,具有公益性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
职能。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公共图书馆沿用传统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较为僵化,效
率低下。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
统管理体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造成了不少图书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