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学前教育史上名词解释、论述、填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学前教育史
名词解释1、 保傅制度
2、 “备三母”制:
3、朱熹的“眼前事”
4、“三、百、千”
5、蒙养院
6、幼稚园
7、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8、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尚自然”“展个性”。
9、蔡元培的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10、行为课程?
11、陶行知,幼稚园“新大陆”= 陶行知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12、陶行知,幼稚园的三种大病
13、整个教学法?
14、社会化幼稚园课程
15、《幼儿园暂行规程》(简称《暂行规程》);《幼儿园暂行纲要》(简称《暂行纲要》)
16、《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年)
17、中国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
18、1996?年,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
19、《儿童权利公约》;
20、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
21、五指活动?
论述
1、颜之推提出的学前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试析康有为的婴幼儿教育思想。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多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陈鹤琴对学前教育科学化、中国化的贡献及其意义
陶行知对幼儿教育民族化、科学化的贡献及对当今幼教的启示
答案 名词解释
1、 保傅制度
所谓的保傅制度,是指我国古代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2、 “备三母”制:
所谓的“备三母”制,是指我国古代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3、朱熹的“眼前事”
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是“知之浅而行之小也”。
4、“三、百、千”
三:宋,王应麟《三字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三字一句,内容丰富。
百:指《百家姓》,500多个用作姓氏的汉字组成。四字韵语,易记诵。
千:南朝,周兴嗣《千字文》,四字韵语,250句。
5、蒙养院
中国清末幼儿教育机构。1904年1月13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3—7岁之儿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辛亥革命后,公布及修订新学制(即《壬子癸丑学制》),改称蒙养园。
6、幼稚园
(1)1922年,按照“壬戌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儿童。(2)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确定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地位。(3)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7、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1)1932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根据1923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制定。(2)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3)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4)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
8、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尚自然”“展个性”。
(1)蔡元培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思想武器。
9、蔡元培的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1)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提出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2)首先,他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及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3)其次,他强调“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
(4)他主张,妇女有了身孕,进胎教院;子女进乳儿院;小儿一岁断乳后,就送到 蒙养院 受教育。
(5)蔡元培试图通过贫儿院,以学前公共教育替代家庭教育,实现其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6)他对封建家庭教育的批判无疑有进步性,但其公育理想显然是空想。
10、行为课程?
(1) 我国近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初步形成“行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3)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首先,这种课程完全根植于生活。其次,课程注意实际行为,生活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4) 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11、陶行知,幼稚园“新大陆”= 陶行知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1)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新大陆。
(2)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 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
(3)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12、陶行知,幼稚园的三种大病
(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