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题三钢的热处理课件.ppt

发布:2016-03-25约1.35万字共1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个要素: 1. 加热到预定的温度(最高加热温度) 2. 在预定的温度下适当保温(保温时间),保温的时间与工件的尺寸和性能有关; 3. 以预定的冷却速度冷却(冷却速度)。冷却速度取决于所需的组织和性能。 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在制造业被广泛应用。 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 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业中需热处理的零件达70-80%。 至于模具、滚动轴承则要100%经过热处理。 总之,重要的零件都要经过适当的热处理才能使用。 3、热处理特点:热处理区别于其他加工工艺如铸造、压力加工等的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5、根据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组织性能变化特点不同,将热处理工艺分类如下: 提问:模具为什么要进行热处理? 因为在钢的化学成分一定的条件下,热处理能够改变钢的性能,从而适合各个方面对钢材性能的要求。 加工其他金属材料的模具,要求具有足够的硬度,那么怎么来加工模具呢? 可以通过热处理,使模具材料变软,加工好之后,再通过热处理变硬。 因此,通过热处理可改变材料的性能,适合人们对它的性能要求。 【相关知识】 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加热。 在多数情况下,加热的目的主要是获得细小的奥氏体。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 一、加热温度的确定 对于亚共析钢 → F+P 共 析 钢 → P 过共析钢 → P+ Fe3CⅡ 过热度与过冷度 对于加热: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高于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 对于冷却: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低于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 这个温差叫滞后度:加热转变 → 过热度 冷却转变 → 过冷度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临界点 共析钢加热转变(奥氏体形成)过程 温度: 室温 → Ac1 F + Fe3C → A 结构: 体心 复杂 面心 含碳量: 0.0218 6.69 0.77 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 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和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在成分、结构上比 Fe3C更接近于奥氏体,因而先于Fe3C消失,而残余Fe3C则随保温时间延长不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奥氏体均匀化。 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三、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是表示奥氏体急速冷却到临界点A1 以下在各不同温度下的保温过程中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又称C 曲线或TTT曲线。 (Time-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1、C曲线的建立 以共析钢为例: ⑴ 取一批小试样并进行奥氏体化。 ⑵ 将试样分组淬入低于A1 点的不同温度的盐浴中,隔一定时间取一试样淬入水中。 ⑶ 测定每个试样的转变量,确定各温度下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⑷ 将各温度下转变开始时间及终了时间标在温度—时间坐标中,并分别连线。 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点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 3、C 曲线的分析 ⑴ 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之间的距离为孕育期。 孕育期越小,过冷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孕育期最小处称C 曲线的“鼻尖”。碳钢鼻尖处的温度为550℃。 在鼻尖以上,温度较高,相变驱动力小。 在鼻尖以下,温度较低,扩散困难。从而使奥氏体稳定性增加。 ⑵ C曲线明确表示了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转变产物。 (3)A1-Ms 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 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以下为转变产物区。 两线之间及Ms与Mf之间为转变区。 珠光体转变 ⑴ 珠光体: 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⑵ 索氏体 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⑶ 托氏体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2、贝氏体转变过程 贝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发生贝氏体转变时,首先在奥氏体中的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晶核。 当转变温度较高(550-350℃)时,条片状铁素体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随铁素体条伸长和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