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快乐儿童节》说课稿及反思.docx
2025春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快乐儿童节》说课稿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快乐儿童节》是新教材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中的第13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而《快乐儿童节》这一课,聚焦于“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一特殊节日,通过让学生了解儿童节的由来、意义,以及在节日中的庆祝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幸福,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对节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们对“六一”儿童节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以往的儿童节中,可能参与过学校或家庭组织的庆祝活动,有过快乐的体验。但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儿童节的历史背景、深层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了解甚少。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直观、生动、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采用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儿童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知道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共同的节日。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儿童节的庆祝方式,如唱歌、跳舞、做游戏等。
能够参与儿童节的庆祝活动策划,如设计简单的节目、制作节日小礼物等,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故事讲述、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儿童节庆祝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懂得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儿童节不仅仅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更是对儿童权益的重视和保障的体现。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文艺表演、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儿童节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抽象的概念理解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和对比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儿童节与儿童权益、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庆祝活动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一年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内向或动手能力较弱,如何让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五、教学方法
故事导入法:讲述关于“六一”国际儿童节由来的故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法西斯在捷克利迪策村制造的惨案,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世界各地儿童庆祝儿童节的场景,如不同国家儿童的特色表演、传统服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儿童节的欢乐氛围和多元文化。同时,播放一些关于儿童权益保护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儿童节的深层意义。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如分组讨论“我们可以怎样庆祝儿童节”“在儿童节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互相帮助”等话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在庆祝活动策划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节目设计、礼物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践体验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儿童节文艺表演、游戏比赛、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儿童节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播放动画视频:播放一段充满欢乐氛围的儿童节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小朋友们在儿童节这天唱歌、跳舞、玩游戏的场景,画面色彩鲜艳,充满童趣。
提问互动: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里庆祝的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喜欢过儿童节吗?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儿童节的回忆和兴趣,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快乐儿童节。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儿童节的由来
教师生动地讲述“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