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苜蓿干草日粮为基础的高产优质高效奶牛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立以苜蓿干草日粮为基础的高产优质高效奶牛业
李志强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北京 100094)
奶业是世界各国重要的产业。牛奶产量稳中有升,奶牛存栏稳中有降,奶牛单产持续增加,品种不断优化,饲养条件不断改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世界奶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以美国为例,美国奶牛良种化程度高,主要品种为荷斯坦牛,占全国奶牛总数的95%以上。主要实行舍饲,奶牛粗饲料以苜蓿干草和全株玉米青贮为主,不用秸秆, 全国奶牛年消耗苜蓿干草2000万吨以上,泌乳奶牛单产可保持在9000kg以上。奶牛业发展特点是在牛奶产量平均年增加1%-2%的情况下走少养、精养和集约化的道路。奶牛存栏数1997年为925.2万头,1998年为915.8万头,1999年为913.6万头,呈现逐年减少趋势,而牛奶产量1997年为7080.1万吨,1998 年为7141.4万吨,1999年为7348.2万吨,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牛奶产量多年来居世界首位。全群单产水平也由1997年的7653kg上升为1998年的7798kg,到1999年进一步达到8043kg,从全群水平看奶牛单产雄居世界首位。以色列虽然单产水平高,1999年为8785kg,但其奶牛存栏量1999年为13.5万头,从全群水平看其单产水平远不及美国。
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02》的统计,我国奶牛存栏数1998年为426.5万头,1999年为 442.8万头,2000年为488.7万头,2001年为566.2万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应的牛奶产量1998年为662.9万吨,1999年为717.6万吨,2000年为827.4万吨,2001年为1025.5万吨,单产水平1998年为1554kg,1999年为1621kg,2000年为1693kg,2001年为1811kg,也有增加的趋势,但总的来看,中国奶牛业的生产水平与美国等奶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1)奶牛良种缺乏,荷斯坦牛占全部奶牛的比例低。(2)中国奶牛日粮中缺乏优质苜蓿干草。中国奶牛粗饲料多用玉米秸秆和天然羊草,营养价值很低,精饲料用量相对过高,一方面加大了牛奶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打乱了奶牛正常的生理规律,代谢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限制了奶牛生产潜力的发挥。
奶业发达国家奶业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集约化增长,存栏数稳步下降,总产奶量和单产水平稳定上升,在注重通过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奶业生产的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目前奶业生产还处于简单粗放增长的阶段,不仅单产水平低,对奶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也是不深不透。加入WTO以后,发展我国优质、高产、高效奶牛业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奶业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建立我国以苜蓿干草日粮为基础的奶牛业生产体系。
1、含义及组成部分
以苜蓿干草日粮为基础的奶牛业生产体系是区别于传统的秸秆型奶牛业生产体系的一种新型的适应现代化奶业生产的体系。其含义为:
(1)从奶业生产层次讲,这个体系属于原料乳生产的范畴,其目的是用更低的成本生产质量更高的原料乳,尚不涉及乳品加工及消费的层次。
(2)从技术特点讲,该体系使用苜蓿干草+玉米青贮+精料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玉米青贮+精料或秸秆+精料模式用于高产奶牛饲养,当然根据各阶段奶牛营养需要配合日粮配方仍然是两个体系的共同之处。
(3)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高产奶牛饲养,可以使高产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几乎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在加入WTO的条件下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低产和中产奶牛,实施该体系是否可行尚未做技术经济论证,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高产奶牛的产生除了本身的遗传基础外,更多地受到饲料条件以及饲养管理的影响,尤以饲料条件为甚,这也是外国高产牛到中国落户后其后代生产性能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低产和中产奶牛在饲料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有高产的潜力,也就是说该生产体系用于低中产奶牛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从经济角度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秸秆型奶牛业生产体系对于低、中产牛尚有一定的效果,但305天产奶量达到7000kg以后再想进一步提高就有困难。以苜蓿干草日粮为基础的奶牛业生产体系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奶业发展方向。
(4)从大农业的角度出发,这个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偏重子实体农业即粮食生产的格局,引入营养体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第一次从实践的意义上证实了我国畜牧业实行结构调整,突出发展奶业以及种植业实现三元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牧草产业与奶牛业生产系统耦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蕴藏的巨大的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其先进之处在于:①提高了单位面积耕地养分的生产力。按营养物质计算,单位面积苜蓿干物质量是小麦的4.7倍,其蛋白质是小麦的7倍。廖允成亦认为“按苜蓿干草含有18%粗蛋白质计算,黄土高原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