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维生素D缺乏症》word版.doc

发布:2019-01-23约4.21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五次课 维生素D缺乏症(2学时) 章节课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目的与要求: ①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 ②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③掌握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防治; ④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⑤了解维生素D过量的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 ①重点为:佝偻病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防治。 ②难点为: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一、 维生素D的来源与代谢 1.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其来源于①内源性: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化为胆骨化醇(D3),内源性是VitD的主要来源。②外源性:由食物中提供,动物的肝脏 、 肾脏,蛋黄等含有较多量维生素D。植物性食物:绿叶蔬菜、酵母含vitD2 2. 维生素D的代谢:7-脱氢胆固醇→→→→胆骨化醇(vitD3) →肝 经25-羟化酶 作用→ 其转变为25-羟基胆骨化醇[25-(OH)D3] →→肾脏近曲小管细胞内1-羟化酶系统作用,进一步变为1,25-二羟基胆骨化醇[1,25-(OH)2D3]方具有最强的抗佝偻病活性。 3. 维生素D生理功能: ① 肠道:促进钙、磷的吸收 ② 肾脏:促进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③ 骨:促进旧骨脱钙,促进新骨钙沉积,成骨作用,溶骨作用 二、 病因 (一) 日光照射不足:内源性维生素D3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儿童由于户外活动少,高层建筑,空气污染使等原因仍然日照不足,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病率更高,所以佝偻病具有冬季发病比夏季高,北方地区发病比南方高的特点。 (二)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人乳及牛乳VitD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需要,若没有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蛋黄、肝、肾等,易患该病。此外,牛乳中钙磷比例为1.2:1不合适,不利于其吸收(人乳钙磷比例为2:1最适吸收),故人工喂养儿佝偻病发病率较高 (三)生长发育快,需要量增加: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磷需要成正比,婴儿期及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需要量大;所以2岁以内小儿易患该病,特别是早 产儿、多胎儿、低体重儿生后生长发育更快,更易患该病。青春期儿童易患“晚发性佝偻病”。佝偻病的病变部位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骨骼为重。 (四)疾病及药物影响: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肝、胆疾病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维生素D的吸收减少;长期腹泻患儿维生素D排泄增加,肝、肾疾病患儿维生素D的激活转化障碍,其活性较低,均易患佝偻病。苯妥英钠、鲁米钠等为肝酶诱导剂引起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 骨样组织钙化障碍 肠吸收钙磷↓ 血钙↓→甲状旁腺代偿机能 ↓ ↓ 骨样组织堆积 尿磷排出↑ 增强 不足 ↓ ↓ 旧骨脱钙↑ 骨钙不 能游离 ↓ ↓ 血磷↓ 血钙正常或↓ 血钙↓ ↓ 钙磷乘积↓ 低钙惊厥 佝偻病 四、临床表现: (一)精神神经症状:佝偻病早期出现盗汗、夜惊、好哭等。盗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精神神经症状与低血磷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二)骨骼表现 1、头部 (1) 颅骨软化:佝偻病的早期表现,见于3~6月婴儿,按压枕骨、顶骨中央,凹陷后回弹,似球样,又称“乒乓头”。正常3个月以内婴儿可有类似感觉,属正常现象。 (2) 头颅畸形: 由于骨样组织堆积,致额、顶骨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鞍状头”或“十字头” (3) 前囟大,闭合延迟至2-3岁。 (4) 萌牙延迟:延至1岁出牙,出芽顺序异常,乳牙3岁后才出齐。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胸部 (1) 肋骨串 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堆积呈钝园形隆起,象串珠状,以第7~10肋最显著。向内隆起可压迫肺组织致局部肺不张,并易患肺炎。 (2) 胸廓畸形 :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因软化呼吸时被膈肌牵拉内陷,形成横沟,称郝氏沟(Harrison氏沟);腹胀使肋骨下缘外翻;肋骨骺端内陷,胸骨外突,形成鸡胸;胸骨柄剑突处内陷,形成漏斗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