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ptx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汇报人:
2024-01-27
引言
制备方法与工艺
微胶囊乳液性能表征
热致可逆变色机理探讨
应用领域拓展与前景展望
实验部分
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总结
引言
01
01
热致可逆变色材料在智能显示、温度传感、防伪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02
微胶囊技术为热致可逆变色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提高其稳定性、可控性和应用性能。
03
本研究旨在探索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1
热致可逆变色材料是一类能够在温度变化时发生颜色可逆变化的材料。
02
其变色原理主要包括晶格变化、电子转移、分子重排等。
热致可逆变色材料具有颜色鲜艳、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02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裹在微型胶囊中的技术。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
微胶囊技术具有提高物质稳定性、控制释放、改善物质性质等多种功能,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1
02
03
制备方法与工艺
02
对芯材进行预处理
如研磨、干燥等,以提高其分散性和稳定性。
选择合适的芯材和壁材
芯材应具有热致变色性能,壁材应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稳定性。
对壁材进行预处理
如溶解、过滤等,以确保其成膜质量和乳液稳定性。
01
将预处理后的芯材和壁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乳化剂和稳定剂。
02
通过高速搅拌或均质处理,使混合物形成均匀的乳液。
将乳液进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得到微胶囊粉末。
03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稳定剂
以确保乳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对乳液进行后处理
如过滤、均质等,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和应用性能。
控制乳化温度和乳化时间
以获得合适的乳液粒度和分布。
优化乳液配方和工艺参数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
微胶囊乳液性能表征
03
通过动态光散射仪(DLS)测定微胶囊乳液的粒径分布,可以得到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宽度等参数,以评估微胶囊的均匀性和分散性。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微胶囊的形态,可以直观地了解微胶囊的形状、表面粗糙度以及是否存在聚集或破裂等现象。
粒径分布
形态观察
通过测定微胶囊乳液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粒径、粘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以评估其储存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观察微胶囊乳液是否出现分层、沉淀或变色等现象。
储存稳定性
将微胶囊乳液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后,测定其粒径、粘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以评估其热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微胶囊是否破裂或变色等现象来判断其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微胶囊乳液的变色温度范围,可以得到微胶囊的变色起始温度、变色终止温度以及变色过程中的热焓变化等参数,以评估微胶囊的热致变色性能。
变色温度范围
将微胶囊乳液在变色温度范围内反复加热和冷却,观察其颜色变化是否可逆,以评估其热致变色的可逆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测定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谱特性来进一步了解其变色机理和可逆性。
变色可逆性
热致可逆变色机理探讨
04
1
2
3
热致变色材料能够在温度变化时发生颜色变化,其原理是基于材料内部的电子、分子或晶体结构随温度改变而发生变化。
热致变色材料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有机材料如螺吡喃、荧烷等。
热致变色过程是可逆的,即随着温度的升降,颜色可以反复变化,且变化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
微胶囊的壁材和芯材选择对热致变色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壁材和芯材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变色效果和温度响应范围。
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也会影响热致变色性能,较小的粒径可以提高变色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微胶囊内部的芯材浓度和分布状态也会影响热致变色效果,适当的芯材浓度和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变色效果。
01
温度是影响热致变色性能的主要因素,不同热致变色材料具有不同的温度响应范围和灵敏度。
02
光照也会对某些热致变色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长期强光照射可能导致材料老化或变色效果减弱。
03
湿度和酸碱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热致变色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影响程度因材料而异。
应用领域拓展与前景展望
05
温度响应性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可用于制备温度响应性智能纺织品,通过温度变化实现颜色可逆变化,用于服装、家居用品等领域。
舒适性
微胶囊技术可改善纺织品的透气性和柔软性,提高穿着舒适度。
耐久性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和耐磨性,可延长智能纺织品的使用寿命。
热调节性能
01
利用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的温度响应性,可制备具有热调节功能的建筑涂料或窗膜,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降低能耗。
节能环保
02
通过减少建筑物的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