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波—碳化硅.ppt

发布:2017-11-09约3.29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演讲者:张波 2012年11月20日 碳化硅SiC 碳化硅 碳化硅俗称金刚砂,又称碳硅石,是一种典型的共价键的化合物 ; 电负性:△x=0.7,离子键12%,共价键性很强; 密度:3.16~3.2g/cm3 ; 结构单元:均由SiC四面体堆积而成(硅原子处于中心,周围是碳); 常见的碳化硅结构:a、6H、15R、4H和β型碳化硅(H和R代表六方和斜方六面型式,H和R之前的数字表示沿c轴重复周期的层数); β-SIC (面心立方晶系)和α-SIC (六方晶系) ; β-SIC (面心立方晶系)和α-SIC (六方晶系) 。β-SIC 为低温稳定型,α-SIC为高温稳定型,转变温度2100℃,转变速率很小; ○ ○ ○ ○ ○ C C C C Si A平行 B反平行 SiC 的硬度高(莫氏9.5级)、弹性模量大, 具有优良的耐磨损性能。 碳化硅制品的导热率非常高,热膨胀参数小,抗热震性非常高,是优质的耐火材料。, SiC氧化时, 表面形成的二氧化硅层会抑制氧的进一步扩散, 因而, 其氧化速率并不高。 在电性能方面, SiC具有半导体特性, 少量杂质的引入会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 碳化硅粉体的制备 SiC是在陨石中发现的,在地球上几乎不存在,因此,工业上应用的SiC粉末都是人工合成的。 SiO2 +3C→SiC+2CO (1)二氧化硅-碳还原法 用石英砂SiO2加焦炭直接通电还原(在电弧炉中),温度:1900℃以上 SiO2 +C→SiO+CO SiO +C→Si+CO Si +C→SiC 由于炉内各区带温度不同,先生成一氧化硅: 生成机理: 当温度达到1500℃以上时,SiO2从石英颗粒自由表面开始蒸发和分解。 SiO2+和SiO的蒸汽穿过配料的气孔扩散,并吸附在碳颗粒上。在固体碳和碳表面吸附的SiO2之间反应生成SiC。在SiO2固体颗粒与碳接触的地方,仅在开始阶段发生反应,生成的SiC层使得接触中断,固相反应停止。 合成碳化硅时,固态碳与气态SiO按前式反应起决定性作用。SiC的进一步生成过程主要是通过SiC产物层的扩散所限制。 SiC固溶有少量的杂质。其中, 杂质含量少的呈绿色,被称为绿色碳化硅;杂质含量多的呈黑色, 被称为黑色碳化硅。 (2)气相反应法 采用挥发性硅的卤化物(如:SiCl4)及碳氢化合物(如:CH4、C7H8)按气相合成法来制取。 常用的碳载体化合物:苯、乙烷、甲烷和四氯化碳等。 典型合成反应: 7SiCl4(g) +C7H8(g) + 10H2(g)→7β-SiC(s) +28HCl(g) SiH4(g) +CH4(g)→β-SiC(s) +4H2(g) CH3SiCl3(g)→β-SiC(s) +3HCl(g) 氢的作用:抑制在SiC生成过程中游离硅和碳的沉积。 特点:所制备的碳化硅产物高纯度、细分散; 相似方法:含有硅和碳的气体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由此可合成出纳米级的β-SiC 超细粉。 (3)热分解法 使聚碳硅烷或三氯甲基硅烷等有机硅聚合物在1200℃一1500℃的温度范围内发生分解反应, 由此可合成出亚微米级的β-SiC粉末。 (4)直接化合法 在一定的温度下, 使高纯的硅与碳黑直接发生反应, 由此可合成出高纯度的硅β-SiC 粉末 Si(s) +C(s)→β-SiC(s) 碳化硅陶瓷的烧结方法 SiC是强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烧结时的扩散速率相当低。据J. D. Hon等人的研究结果,即使在2100℃的高温下,C和Si的自扩散系数也很小,所以,SiC很难烧结,必须借助添加剂或外部压力或渗硅反应才能实现致密化。 目前,制备高密度SiC陶瓷的方法主要有无压烧结、热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和反应烧结等。 (1)热压烧结 纯碳化硅粉热压烧结可以接近理论密度,但需要高温(大于2000℃)和高压(350MPa)。采用添加剂,可强烈促进致密化速率,并获得接近理论密度的碳化硅材料。 常用添加剂:Al2O3、AlN、BN、B等;B的最大加入量是0.36%。 机理:游离碳的存在与B生成B4C,再与SiC形成固溶体,液相烧结过程对物质迁移起了重要作用。 原料中a相的含量对坯体及微观结构有明显影响: <10% a相的存在降低产品密度; ≈30% a-SiC抑制产品晶体长大; >30% 呈现均匀的微细晶体结构; (2)常压烧结 烧结机理:扩散烧结; 扩散烧结的难易与晶界能和表面能之间的比值有关,促进烧结时:rg/rs< 纯SiC不能进行烧结。加入硼时,硼处于SiC晶界上,部分与SiC形成固溶体,降低SiC的晶界能;此外,加入C有助于SiC表面上的SiO2膜还原除去,从而增加表面能,使rg/rs< ;超细粉末可提供致密化所需要的力学推动力,缩短扩散距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