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小儿麻疹 (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鉴别诊断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水痘 手足口病 病毒性皮疹 药物疹 风疹 临床特点 发热 全身皮疹 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孕早期感染 可致胎儿畸形 风疹的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出疹前7天—出疹后5天(尤起病当日和前一天) 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人—人,排泄物、胎传 人们普遍易感:5—9岁,总发病率为0.13%。上海育龄妇女抗体阳性率97.5% 冬春流行 风疹的临床表现(获得性风疹) 潜伏期 14-21天,平均18天 前驱期 1-2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咽、软腭出血斑 出疹期 1-4天,发热1-2天出疹 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2-3mm 初于面部迅速扩展全身,1天出齐,手足少/无皮疹 皮疹持续3天(三日麻疹),无色素沉着、脱屑 淋巴结肿痛 风疹的实验室检查 病人风疹特异性IgM 出疹后5-14天阳性(100%)4-8周消失,IgG阳性 病毒抗原检测 免疫荧光法—咽剥脱细胞,斑点杂交—胎盘标本RNA 病毒分离 鼻咽分泌物、尿、血、脑脊液、关节滑液等培养分离鉴定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HHV-6) 多见1岁以内婴儿 发热起病,呼吸道症状轻 3-4天后热退疹出 红色斑丘疹 疹退伍色素沉着和 脱屑 猩红热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多见 发热1-2天出疹,猩红色粟粒样皮疹,疹退有脱皮 典型症状:化脓性扁桃体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帕氏线 通过变态反应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猩红热 猩红热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潜伏期:10-21天 水痘为第一次感染 发热起病 “四世同堂”:斑、丘、疱、痂疹 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躯干部为主 中枢感染以小脑为多见 水痘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 EV-71、Cox A16为主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药物疹 使用药物数分钟或数周 往往伴有痒感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原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的关系 麻疹 麻疹病毒 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第2~3天口腔黏膜斑 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发热3~4天,出疹期热更高 风疹 风疹病毒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面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红色斑丘疹,颈及 躯干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 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EB病毒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 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 药物疹 原发病症状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发热、服药史 无特异抗病毒治疗,只有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给予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充足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 麻疹的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慎用退热药,烦躁者镇静。剧咳时镇咳祛痰。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补充维生素A。 麻疹的治疗 . 麻疹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10天。 接触过麻疹的易感者: 隔离检疫3周 切断传播途径 病人住所、衣物按规定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在8个月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麻疹的不典型病例增多。 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麻疹的新进展 麻疹的并发症的变化: 心肌炎明显增多,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二次麻疹发生率: 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二年以内。 虽然麻疹病例增多,但病死率却很低。 麻疹的新进展 流行性腮腺炎 目的和要求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鉴别诊断 简述 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 全身腺体组织可受累 病原体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RNA病毒,属副粘病毒类,一个血清型 加热至5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