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不适用于微观高速物体。
B.原子能级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是连续的。
C.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都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D.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完全由惯性决定。
关于物理实验方法或物理研究思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B.利用光电效应实验可以测定光的波长。
C.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D.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选择相对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力和加速度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B.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C.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D.力和质量之和等于加速度
在真空中,光的速度是一个恒定值,约为:
A.24万公里/秒
B.299792公里/秒
C.186000公里/秒
D.30万公里/秒
5.(题干)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
B.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关键因素
C.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不受外力物体不可能运动
D.物体的速度方向变化时,加速度可能为零
6.(题干)关于电场和磁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A.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
B.电场线和磁场线都是假想的曲线,现实中并不存在
C.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而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没有力的作用
D.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的同时还有电势能的变化,而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的同时还有磁势能的变化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D.当物体静止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立即消失
下列哪种情况不能通过平移实现:
A.电梯的上下运动
B.火车在直轨上的运动
C.投掷飞镖的运动
D.旋转门的运动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一题
请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第二题
题目:
请简述并解释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第一题
【题目】
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以下是该教师的教学片段:
第二题
请分析以下教学场景并回答问题: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正在讲授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来引入,随后展示了牛顿第二定律是如何描述这一过程的速度变化的。接着,教师布置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讨论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道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题作为课堂练习。
教师如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
教师布置的小组讨论活动旨在达成什么教学目标?请简述其重要性。
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对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有何作用?请给出设计此类题目的要点。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第一题
题目: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用于讲解“牛顿第二定律”。
答案及解析
第二题
请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一段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不适用于微观高速物体。
B.原子能级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是连续的。
C.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都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D.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完全由惯性决定。
答案:C
解析:牛顿第二定律既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也适用于微观高速物体,故A错误;原子能级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故B错误;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都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故C正确;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由惯性和初始条件共同决定,故D错误。
关于物理实验方法或物理研究思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B.利用光电效应实验可以测定光的波长。
C.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D.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选择相对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答案:C
解析: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故A正确;利用光电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