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础免疫学概述-2幻灯片.ppt

发布:2016-12-16约2.91千字共6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章 补体 第1节 补体概述 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免疫黏附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4章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功能。 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第1节 细胞因子概述 第4章 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 IL)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其他细胞因子: 第1节 细胞因子概述 第4章 细胞因子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多为小分子(8-30kD)多肽; 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网络性 第1节 细胞因子概述 第4章 细胞因子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刺激造血 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促进创伤的修复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间接作用:细胞因子等介导; 直接接触:细胞膜分子。 免疫细胞膜分子包括: 抗原、 受体、 其他分子。 第1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细胞表面标记: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包括多种抗原、受体、 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细胞黏附分子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 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 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明确者,统称为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免疫应答中常见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常见生物活性介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第2节 黏附分子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CAM: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以受体-配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免疫应答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第2节 黏附分子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一)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调刺激或抑制信号 第2节 黏附分子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第2节 黏附分子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第2节 黏附分子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三)淋巴细胞归巢 第6章 MHC及其编码分子 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 1、这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2、这种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否与遗传背景有关? 3、导致排斥反应发生的物质是什么? 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免疫应答 coco6016@163.com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 医 学 免 疫 学 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承担: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国家级 教学团队:省级 主 讲 人:李志华 课程类型:选修课 授课学时:2天 第3章 补体 Bordet于1894年发现 存在于新鲜血清中 具有溶菌、溶细胞活性; 56℃, 加热30 min灭活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 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 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 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 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 可溶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