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公共治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1.4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选择 多元发展战略 筑巢引凤战略 集约经营战略 循环经济战略 条块互利战略 新兴工业化战略 科教兴城战略 拯救扶持战略 4.1.5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与措施选择 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实行以地方政府为主的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方针。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扩大开放,扩展调整改造的空间。 扩宽投融资渠道,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老工业基地的整体功能。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就业。 4.2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资源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区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链条上的关键基础环节,对当地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开发任务。 资源开发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普通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政策倾斜,在全国经济布局中被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4.2.1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世界可持续发展趋势是我国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 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国情大环境的迫切需要。 从小环境状况着眼,重点资源开发区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为迫切。 4.2.2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重点资源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创新。 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4.3 我国贫困地区开发问题 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在世界上还有8亿多人口处于贫困饥饿状态。 大多数发展中国国家都致力于脱贫政策的研究和实施,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4.3.1我国贫困地区现状 从分布上看,现在我国3200万极端贫困人口所在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8省市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基本消失了极端贫困; 河北、辽宁、吉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在2%-5%,以上12个省区属于基本脱贫; 另外11个省区的贫困发生率仍在5%以上,其中黑龙江,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云南、新疆在5%-10%,西藏、贵州、青海、宁夏在10%以上,这11个省份的反贫困工作仍十分艰巨。 4.3.2我国贫困地区的成因分析 恶劣复杂的自然环境 区域封闭且居住分散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 农产品价格问题 贫困地区对农村乱收费的承受力很弱 4.3.3我国扶贫政策与措施 政府扶贫基金 科技扶贫 小额信贷 劳务输出 资源搬迁 其他“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工程 4.4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与趋势 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协调的一种必然要求与表现形式, 是经济利益增长要求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闲置的一种有效途径。 4.4.1区域分工的基本特点 南北之间区域差异显著:北重南轻。 三大地带之间的区域分工格局仍以资源—加工型垂直地域分工为主:中西部资源开发—沿海加工制造—产品返销国内。 第三,各省份专业化部门有所发展,但发展程度不一。 4.4.2区域合作的基本特点 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开始改变,不同区域的合作方式与效应出现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则与政策仍在完善之中。 除制度因素外,困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区域问题有增多的趋势。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丰富多样。 4.4.3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现存问题 区域分工模糊导致区域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地区间的合作关系难以真正建立。 在区域分工方面,资源—加工型的垂直区域分工格局不利于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区域合作方面,由于中央政府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不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仍然十分频繁,缺乏合理的区域协调与问题解决机制。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一轮发展机遇与竞争态势 环渤海都市圈“引擎” 长三角都市圈“引擎” 珠三角都市圈“引擎” 区域一体化的共性障碍与推进策略 5.1环渤海都市圈“引擎” 北京举办奥运会对区域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