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文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客观规律。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策略的提出,促进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的崛起,同时,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也取得了新成绩。目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可行性措施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差异性;可行性措施
1 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协调发展的提出
1.1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富裕,一些地区(不一定是最富裕的地区)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因为,首先,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增长潜力,某些地区的矿物资源或水资源丰富,或者具有良好的自然港口,而另外一些地区资源极度贫乏;其次,即使所有地区都在同等的资源条件下起步,由于地理上的集中,个别地区将会获得更集中的发展。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非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2.2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到西南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的,西部贫穷,东部富裕。
2.4 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
2.5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城市发展得更快,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近年却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无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怎么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差距?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而目前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除了历史的因素之外,我们应将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
3.1 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民社会色彩,大约四分之三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化。新中国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实际差距就已十分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
3.2 区位条件。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中部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没有沿海地区优越,其发展明显不如沿海地带。而西部地区虽然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3.3 制度因素。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程差异很大。总之,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3.4 政策倾斜效应。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这就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
3.5 人力资源差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