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地理精练—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docx

发布:2024-07-27约5.5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单元滚动检测卷·地理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本次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6·海淀区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图中()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3~4题。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黄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③④C.①③

B.①②D.②④

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15·忻州一中月考)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5~6题。

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2015·德阳模拟)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7~8题。

该山脉南坡为( )A.背风坡、向阳坡

C.迎风坡、向阳坡

B.迎风坡、背阴坡D.背风坡、背阴坡

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所具有的特征是( )

A.耐干热 B.喜温凉 C.耐低温 D.喜湿热

(2015·长春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湿润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11.该山脉可能位于( )

A.亚洲大陆东岸C.南美洲南部西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该山地南坡属于( )A.阳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

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C.针阔叶混交林

B.高寒荒漠

D.高山针叶林

(2016·福州质检)下面两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当野生动物大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C.信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草原带 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 高寒灌木林带C.热带雨林带 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苔原带16.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2015·浙江五校联考)南美洲某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当地的居民制作“捕雾网”收集水资源(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7~18题。

该地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该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原因是( )A.临近太平洋,增温增湿

B.临近亚马孙平原,水汽多

C.气候炎热,蒸发量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