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3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小活动;一、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二、时代背景简介: ; 学习目标:
1、熟读、翻译课文,背诵最后五段;
2、指出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的特点;
3、指出文中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4、概述故事情节,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
性格特点。;一、字词释义;2、一词多义: ;而
① 夫秦强而赵弱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于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⑶布衣之交
⑷请指示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判断句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二.文言句式;课文分析;三、内容分析;阅读1-2节,思考问题
(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 ;第一部分(1-2)简介身份
既是对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章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
1、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 “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2、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2、3-13段,完璧归赵;;阅读3-5节,思考问题
尽量用课文直译回答 ;第3节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并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第4节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5节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 “宁许以负秦曲”
赵王召见蔺相如,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小结第3-5节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造成悬念,吉凶未卜。
;;6-7节相如发现秦 “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1.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2.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第10节归璧于赵,相如如何对秦王交代?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第11-13节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矛盾暂缓)。 ;3、14-16段,渑池之会;;渑池之会(14-16)
1.会前计议
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2.会上斗争
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
3.斗争结果
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是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 —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4、17-21段,将相交欢。;;负荆请罪(17-21)
1.廉颇自傲、相如退避
廉颇——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不肯与会、不欲争列、引车避匿
2.相如解说避让原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悔过,将相和好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廉 颇:自高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