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版珠海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2年珠海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一、背景
病媒生物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和贸易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分布等发生新变化,不仅一些新的病媒生物传染病不断出现,而且原有的病媒生物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能预测预警病媒生物传染病的流行。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加强登革热媒介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通知》(粤疾控〔2008〕4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二)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 鼠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按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设置监测点。
香洲区在前山、拱北、翠香、梅华4个街道办,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各设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放置50个鼠夹。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
高新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横琴新区在农村自然村各选择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月布放100个有效夹,室内外各布放50个有效夹。
斗门区、金湾区、高栏港经济区在农村自然村各选择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月布放100个有效夹,室内外各布放50个有效夹。。
各监测点至少要确定三个鼠密度监测地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地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以带壳生花生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米布夹1只。
4.统计与计算
有效夹数=布夹数-无效夹数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
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和头体长(见表1)。
5.注意事项
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
(二) 蚊密度监测
1.成蚊监测(诱蚊灯法)
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按城区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和农村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5种类型设置监测点。
香洲区选择居民区3处、公园(含街心公园) 3处、医院1处,共7处;高新区、横琴新区分别选择医院、农村民房、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1处;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选择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各1处;斗门区选择农村民房2处、医院2处,共4处;金湾区选择农村民房2处;高栏港经济区选择农村民房1处、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1处,共2处。定时、定点、定方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每处放1只诱蚊灯,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每盏灯之间的距离相聚为100米,光源距地面1.5米。
(2)监测时间
每月监测2次,相邻两次的监测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3)监测方法
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1只,监测时间从下午5-6时开始,至第二天早上7-8时,将集蚊笼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4)密度指数计算
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2)。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
2.伊蚊成蚊专项监测(诱蚊诱卵器法)
(1)监测点的选择
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4种类型设置监测点。
香洲区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共布放200个诱蚊诱卵器(见附件)。高新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横琴新区各设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布放50个诱蚊诱卵器。斗门区、金湾区、高栏港经济区居民区各设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布放50个诱蚊诱卵器。曾经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区应当包括在监测点内。
(2)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诱蚊诱卵器法。在监测前,每个诱蚊诱卵器加入过夜自来水,水面不要高于滤纸表面。滤纸每次都要更换。
在布放时要保障诱蚊诱卵器之间的间距,居民区每3~5户或室外每25~50米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
主要布放于家庭环境的庭院、阳台、天台,或室外环境的树林、绿化带、灌木丛下。
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统计蚊卵阳性率,填写报表(见表3)。
(4)计算
3.伊蚊幼虫监测(BI)
(1)监测点和监测时间
①监测点:香洲区前山街道办和湾仔街道办、斗门区白蕉镇、金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