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五四quot;时期的中学quot;男女同学quot;述论.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3卷第3期 衡水学院学报 V01.13,No.3
2011年6月 Journalof University Jun.2011
Hengshui
“五四’’ 时期的中学“男女同学述论
谢长法1,卢红玲2
(1.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2.河北传媒学院教务处,河北石家庄050071)
摘 要:中学男女同学的实现,是“五四”时期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五四运动后,随着妇女解放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大学男女同校的实现,经过激烈的讨论,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学。男女同学”也最终得以实现,从而不仅促
进了女子中学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关键词: 。五四”时期;中学;男女同学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1)03.0104.04
在近代中国,中学男女同学的最终实现,标志着 逐渐重视起女子教育。至1917年,女子入学人数较
在形式上男女完全取得了教育平等的地位,推动了女 之清末增加了约三四倍;而且这年秋天,教育部还专
子教育的发展和妇女的进一步解放,在中国教育史上 门派女子赴欧洲考察女子教育。“五四运动”后,人
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现代社会和教育的产物, 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男女平等包括男女教育平等思
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却充满着艰辛。 想更加深入人心;1919年,教育部又开始允许高小
一、中学男女同学产生的背景 男女同学;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开始招收女
我国的女子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系统始于1907大学生,接着南京高师也开始招收女生。凡此种种,
年,是年3月,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 特别是由于大学男女同校已成为现实,从而在很大程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女子取得了法律上接 度上给予女性接触社会的权利和机会,越来越多的女
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但仍规定男女小学和师范学堂分 子开始意欲摆脱家庭的羁绊和世俗伦理的约束,由原
设,且女子没有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权利。民初的 来“足不出户”转而“抛头露面”,交游、交际、交友
越来越广,愈来愈多。而随着这些女大学生在学校中
“壬子癸丑学制”较清末有了较大进步。1912年9
月,其中的《中学校令》规定“专教女子之中学校称 的突出表现,也让更多的人改变了以往“女不如男”
为女子中学校”,并为女子中学专门制定了课程表, “女不易教”等错误认识,和“女子无才便是德”以
这从制度上保障了女子接受中学教育的权利。但此 及“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一些女子的父
时,男女教育平等仍是有限度的,女子仍然难以享受 母、兄长对其女或其妹在中学男女同学问题上也开始
同男子完全平等的接受中学教育的权利。表现在:首 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所有这些,促使教育界开始
先,从学校数量上说,虽然学制规定可以设立女子中 迅速地关注女子中等教育以及中学男女同学的问题。
学,但1912年全国的女子中学只有14所,学生仅二、中学男女同学的激烈争论
民初以来女子中学经过几年的发展,数量上并没
611人。到1915年学校数为9所,只占中学总数的
0.2%;学生948人,也仅占中学生总数的0.14%。其有多大增长,而且男、女校仍然分别设立,壁垒森
次,在课程上,女子中学的有些学科如外语的授课时 严。但鉴于要求接受中学教育的女子越来越多,为这
数明显少于男子中学,而且女子中学生毕业后只能进 些女子单独设立女子中学又缓不济急,于是,要求中
高等师范学校,而不能入其他高一级的学校。第三, 学男女同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当时教育界的进步人士
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但高小以上须分别 提出,中学也应和大学一样,实行男女同校或同班,
设立,对于中学男女同学、同校,更未提及。 而守旧派们则像当年反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