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 ”的局面,其中, 和 两家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
儒家思想经过 、 和 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成熟时期。从 开始,经过 的改造,儒学在 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思想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在 末年至 初年传入中国。儒学通过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在宋代形成 。
第一课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
②政治上:诸候割据混战,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③文化教育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日益活跃;
2、诸子百家中主要学派:(略)
3、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表述: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1)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他的“仁”和“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2)主张“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3)主张“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4)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整理六经。
(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2、孟子,战国中期思想家
(1)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
(3)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3、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3)提出“性恶论”伦理观;
(4)④注重“礼”礼恭、辞顺、色从。
儒家思想今用
有利方面:
(1)仁、仁政:减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中庸”:和。缓和矛盾,社会稳定
(3)“大一统”维护国家统一
(4)重义、气节 :社会责任感
(5)尊重规律
不利方面:“礼”、“天理”、“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
问题巩固: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上分析)你从中有何认识?
2、春秋战国相同时期,欧洲地区也掀起了一场思想运动是什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何联系?突出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代表人物?
3、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应该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他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立国基础是什么?他用什么方式达到理想中的和谐?
4、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5、孔子在哲学上主张“重人事,远鬼神”,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6、从哲学上看,荀子的天人关系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荀子主张“人定胜天”,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
三、老庄之学
1、老子思想主张
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万物的起源;主张“无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2、庄子的思想
主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主张“无为”,有用甚至比没用好;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问题巩固:
1、在处事方面,道家与儒家在态度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
四、法家思想
1、法家思想兴起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战乱频繁,分封制崩溃;②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统治,完成国家统一;
③部分思想家适应现实的需要,提出了变革思想主张。
2、法家思想家及其变法运动 (教材第6页,变法为阅读内容)
3、韩非子思想主张①②③
问题巩固:
1、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