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编制说明.pdf
《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编制说明
注:提交时黑色和蓝色字均不可删减。没有的应写“无”。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小反刍兽疫(Pestedespetitsruminants,PPR),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
病毒(Pestedespetisruminantsvirus,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PPRV
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有囊膜的负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
野生小反刍兽,可感染水牛和骆驼,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临床症状以发热,
眼、鼻分泌物,胃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易感羊群病死率最高可达100%。世界
动物卫生组织(WOAH)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疫病,各国无疫状态需经WOAH
官方认证。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目前该病在许多国家已经成
为一种地方性流行性疾病,直接制约着养羊业发展和羊肉的有效供给。小反刍兽
疫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两次传入我国,波及境内全部省份,迄今为止在我国
境内仍然呈点状散发态势。此外,WOAH和FAO提出要在2030年全球消灭小
反刍兽疫。综上所述,快速准确诊断小反刍兽疫进而切断其早期传播对于有效控
制小反刍兽疫至关重要。
2、制订背景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以下简称“动卫中心”)于2011年制订发
布了《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国家标准,但随着检测技术的革新,需要补充更新
更适合我国现状的检测技术。动卫中心于2023年5月填报了《推荐性国家标准
项目建议书》和《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实施方案》,申请立项小反刍兽疫诊断技
术国家标准修订,2024年6月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2024年第三批
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国标委发文(2024)25号),立项项目编号
T-326,承担单位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中心。与2011版相比,本版在病原
学检测方面增加了能够鉴别诊断小反刍兽疫病毒野毒株和疫苗株的荧光RT-PCR
鉴别诊断方法,血清学诊断方法上增加了新近国内研制的成本更低的阻断ELISA
检测方法,此外还增加了适用于现场快检的抗体胶体金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应
用对于基层防疫人员早期发现并确诊小反刍兽疫,以及开展免疫效果评价至关重
1
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尽快更新相关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小反刍兽疫相关
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工作,更有效地做好我国小反刍兽疫的监测和风险防范工
作。
3、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是承担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监
测,动物和动物产品兽医卫生评估,动物卫生法规标准和重大外来动物疫病防控
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国家级动物卫生机构,是国家实施兽医行业管理的技术支撑单
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下属外来病监测与研究中心拥有FAO小反刍
兽疫参考中心、WOAH小反刍兽疫参考实验室和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还有小
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牛海绵状脑病和牛结节性皮肤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外来病
监测与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等重大外来病防控技
术研究工作,承担农业农村部监测任务,在诊断技术储备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
工作,先后建立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技术。本标准制定在《陆生动物诊断试验
与疫苗手册(2021年版)》(WOAH:ManualofDiagnosticTestsandVaccinesfor
TerrestrialAnimals2021)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PPRV诊断技术研究新成果起草
完成。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亿森宝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包静月、王志亮、徐蛟、王淑娟、邹艳丽、王清华、李
林、赵永刚、吴晓东、刘爽、于家荣、任炜杰、王新杰、孙晓明、王琴、赵云玲、
刘雨田、王英丽、王筱真、王晓华。其中包静月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标准起草的
总体工作和任务分工;王志亮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徐蛟、王淑娟、邹艳丽、
王清华、李林、赵永刚等负责标准修订、联系征求意见和技术复核的单位与专家、
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诊断方法的研究等工作;吴晓东、刘爽、于家荣、任炜杰、
王新杰、孙晓明、王琴、赵云玲、刘雨田、王英丽、王筱真、王晓华等参与标准
修改等工作。
4、主要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