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课件.ppt
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2014年9月1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
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OIE法定报告疫病分为A类和B类。
A类疾病是指超越国界、具有非常严重而快速的传播潜力、引起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等)
B类疾病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有影响,并在动物产品(水生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中有明显影响的传染病。;病原: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小反刍兽疫病毒。
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毒外层有8.5-14.5nm的囊膜,囊膜上有8-15nm纤突,纤突中有血凝素蛋白(H)但无神经氨酸酶。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断的RNA。;一、小反刍兽疫简介
2、流行病学
;二、小反刍兽疫流行情况;2013年11月(6年后)疫情再次在我国发生:新疆自治区11月30日伊犁、12月20日阿克苏、12月21日哈密、12月29日巴州连续发生4起小反刍兽疫疫情。
2014年初,1月22日甘肃省武威,2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2月13日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各发生一起疫情。
小反刍兽疫疫情由边境地区传入内地。3月份以来在我国发生爆发性流行。据农业部公布的疫情情况,我国有22个省(市、区)共计发生243起小反刍兽疫疫情,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省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情况;2014年全省共有11个市州(包括我州),发生15起疑似疫情,发病时间集中在4月上旬,发病羊1327头,死亡700头,发病率83.45%,平均致死率52.75%,最高的死亡率达到100%。扑杀病羊及同群羊1029只,无害化处理1729只。
我省此次发生的小反刍兽疫疫情仅山羊发生感染,绵羊等其他小反刍动物未发现感染发病。;发热:
症状急性发作
潜伏期:4-6天或3-10天
突然发热
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
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
;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腹泻
发热2-3天后病畜开始出现非出血性腹泻。
伴随严重脱水、消瘦、虚脱。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特急性病例在发热开始的4-6天内死亡
亚临床型病例症状较轻,病畜在生病10-14天以后康复
在严重暴发时病死率达100%;较温和时病死率不超过50%
;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尖叶性肺炎;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皱胃粘膜出现严重的充血和溃烂;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
羊传染性脓疱、口蹄疫和蓝舌病区别开;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均有呼吸道症状,但由支原体引起,以浆液性和纤维索性肺炎和胸膜炎为主要病症,无黏膜病变和腹泻症状。;巴氏杆菌病:均有呼吸道症状存在,但由巴氏杆菌引起,以胸腔积水、肺炎及呼吸道黏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为主,无溃疡性和坏死性口腔炎及舌糜烂。;羊传染性脓疱:是由副痘病毒引起,以口唇、眼和鼻孔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和水疱,并迅速变为脓疱,最后形成痴皮或疣状病变即桑椹状病垢,但不出现腹泻症状。;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以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乳房和蹄冠等部位发生病变,但不发生水疱。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临床以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
小反刍兽疫无蹄部病变。;四、小反刍兽疫的诊断
;确诊小反刍兽疫需送病料到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外来病研究中心。
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疑似病例的样品采集
每个发病羊群最少选择5只采集样品,眼结膜、鼻、口腔棉拭子分别放在分别放在300uL灭菌的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血清常规分离冷冻保存。
死畜采集?
脾、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肺、分别于保鲜胶袋内冷冻保存,低温运输。
附送检单,需填写必要的信息(溯源)。;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五、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六、对策及建议;六、对策及建议;
做好疫情排查:强化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大疫情排查力度,特别是外地引进的羊只,要派专人看管至少一个潜伏期21天。发现疑似疫情要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规范,采集病料送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时要按照规定逐级上报疫情,避免瞒报和谎报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