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纸是由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和非植物纤维)和非纤维添加物交织而成的多孔性网状结构薄型材料。
2.纸及纸板的消耗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造纸过程:原料→备料(化学、机械法)→洗涤→净化→筛选→浓缩→浓缩→漂白→打浆→调料→抄纸。
4.厚度定量:纸类<0.3mm<纸板,纸板<225g/㎡<定量纸。
5.造纸原料:木材纤维原料(25%),非木材纤维原料(75%)。
6.制浆:由木材或其它原料中分离出纤维的过程。造纸:使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纸张的过程。7.备料:1原料的储存(维持正常的连续生产,改进原料质量)2原料的处理3处理后料片的输送和贮存。
制浆方法:1化学法:碱法:硫酸盐法、烧碱法、预水解碱法、石灰法;亚硫酸盐法:酸性XHSO3法、XHSO3法、微酸性X2SO3法、中性X2SO3法、碱性X2SO3法。2机械法:磨石磨木法(SGW)、木片磨木法(TMP、RMP)3化学-机??法:化学热磨法(CTMP)、化学机械法(CMP)、磺化化学机械法(SCMP)、半化学法(SCP)、碱性H2O2化学机械法(APMP)4溶剂法5废纸制浆。
9.早材细胞壁较薄,容易打浆,能制出抗张强度和耐破度高的纸张。晚材细胞壁厚,成管状,纤维挺硬不易打浆,成纸撕裂度较好,透气度大,但纤维结合强度较差。
10.心材含水分少,有机物质多,色泽深,质地坚硬,相对密度大,药液渗透困难,不利于蒸煮漂白。边材色泽浅,树脂含量少,相对密度小,结构疏松,药液较易渗透,有利于蒸煮漂白,且成纸强度较好,从制浆造纸角度来讲,心材不如边材。
11.木材备料:原木→锯断→剥皮→除节→劈木→削片→木片(合格率90%,厚3.7mm,宽5~20mm)。剥皮原因:树皮会使浆料白度下降,会导致纸张上出现尘埃点,降低浆料的脱水能力和游离度;树皮中纤维含量较灰分含量较高,会增加蒸煮液的消耗。
12.原料贮存目的:1维持正常的连续的生产2改进原料质量3防止因自然灾害后由于农作物欠收而引起的原料紧缺。
13.原料场的要求:1防火安全2运输方便3排水畅通4通风良好5有良好的照明条件。
14.除髓:髓细胞为海绵状无定形物质,细胞粗短,缺乏交织能力,它的存在会在生产过程中引起一系列困难。
15.化学法制浆:利用化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脱除植物纤维原料中的木素,使纤维细胞分离或易于分离,成为纸浆,同时要求纤维素溶出最少,半纤维素有相应的保留。机械法制浆:利用机械力量把木片等进入急速旋转的磨盘里,使纤维素离解出来,即得机械浆。
16.全湿法备料:a优点:1可较彻底地解决干法备料存在的飞尘问题,改善了工作环境2草捆不经切断直接投入碎解机,降低了备料工作段的噪音和劳动强度3提高了草片质量,除杂率高,净化效果好;灰分、苯醇抽出物等含量降低,利于黑液碱的回收;草捆部分被打碎,利于药液的渗透,压碎草片的水分含量稳定,利于控制蒸煮液化。4可减少蒸煮用碱量和漂白药品用量5纸浆得率高,强度好,易于滤水。b缺点:设备投资大,维修费用高,动力消耗大,生产成本高。
17.碱法制浆:
特点/方法石灰法烧碱法硫酸盐法蒸煮液成分Ca(OH)2NaOH+Na2CO3NaOH+Na2S脱木素能力弱较强强使用范围草类生产纸板,处理破布抄高档纸蒸煮阔叶木及草类,生产文化生活用纸及纸板处理各种原料,但浆的颜色深,难漂白,通常蒸煮针叶木生产高档纸18.亚硫酸盐法:
蒸煮方法酸性XHSO3法亚硫酸氢盐法微酸性X2SO3法中性X2SO3法碱性X2SO3法主要活性化学药剂是SO2,及其相应的盐基,组成的酸性盐或正盐的水溶液pH<23~55~6.56~99~13.5蒸煮液组成盐基钙(镁、钠)镁、钠镁、钠钠、铵钠
19.黑液:碱法制浆蒸煮后从纸浆中分离出的残液。白液:碱回收系统回收所得色泽浅淡的碱液。红液:各种亚硫酸盐法蒸煮纤维原料以后的残液。绿液:黑液回收后经过蒸煮所得的滤液。
20.卡伯值:表示蒸煮获漂白后残留在纸浆中的木素及其他还原性物质相对含量的一种指标。
21.硫化度:硫酸盐碱液中NaS含量占活性碱NaOH+NaS含量的百分比。
22.用碱量:蒸煮所需的活性碱量与绝干植物纤维原料质量的百分比。
23.粗浆得率:蒸煮后所得到的绝干(风干)粗浆质量与蒸煮前绝干(风干)植物纤维原料质量的百分比。
细浆得率:粗浆经筛选后所得到的绝干(风干)细浆质量与蒸煮前绝干(风干)纤维原料质量的百分比。
24.纸浆硬度:植物纤维原料经蒸煮后纸浆中残留木素的强度和其他还原性物质的相对量。
25.蒸煮→黑液(残液)→熔融状产物→绿液(NaCO3+Na2S)→白液(NaOH+Na2S)
26.小放气:消除由于木材细胞腔中存在的空气形成的内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