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信道编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pptx
第11章信道编码;11.1.2信道编码检错纠错原理;;;11.1.3几个相关概念;最大似然译码:对于接收到编码序列y,计算发送方发送哪一个码组xi时,接收到y概率最大。即依据似然函数P(y/xi)确定。
;11.2信道编码分类;返回重发:发送端无需确认信息,不停发送码组。直到取得接收端否定信息,则从犯错码组开始重发。其码元速率比停发等候重发快得多。但因每次失误均要重发犯错码组之后全部码组,故当误码较为频繁时,重发太多,影响效率。
选择重发:当接收方检测到某一组码元犯错,仅仅通知发送方重发该组码元。该系统重发效率高,但接收方和发送方均需要缓存,且还必须将重发码组插入正确位置,故系统较为复杂,价格昂贵。
ARQ特点:编码译码器较为简单,适应性较广,漏检概率小。需要反向信道和缓存。
;
前向纠错(FEC):接收端检测到错误,无须重发,直接对其纠错恢复原信号。
优点:无须传输反向信号和重发,故码元速率固定,译码延迟少,无须反向信道。
缺点:纠错编码须增加监督码位数,减小传输效率。误码较多时纠错轻易失误。
FEC/ARQ混合方式:在ARQ系统中嵌入FEC系统,能纠则先纠,不能纠正则重发。
综合了二者优点,提升整个通信系统效率。
;11.2.2信道编码分类;按照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之间检验关系,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线性码中,监督码元取值是由信息码元经过线性叠加得到。
按照信息码元在编码之后是否保持原来结构不变,可分为系统码和非系统码。系统码中,信息位k位码元保持编码前数值,仅仅在前面或者后面附加了r位监督码元。非系统码编码后码组中k位信息码组已经不是原先那个信息码组了。非系统码能够转换为系统码。
按照每个码元取值不一样可分为二进制码和多进制码。
;11.3线性分组码;;;;11.3.2常见线性分组码;恒比码:指确定长度为n,且全部许用码组中“1”和“0”个数保持定值编码方式。在检测时,只要判断码组中“0”和“1”个数是否正确,即可判定传输是否出现误码。不具备纠错能力,但结构简单,适合用于电传机或其它键盘设备产生字符。
我国邮电部门国内通信采取恒比码,每个码组有3个“1”和2个“0”。10种码组恰好能表示10个阿拉伯数字。;11.4循环码;;11.4.2循环码生成多项式与编码;;;;;;;;;11.5其它信道编码;图示卷积码编码器,每一位信息码元a(i)后面,都跟了一位监督码b(i),而b(i)则等于当前码元a(i),及之前a(i-3),a(i-4),a(i-5)模二加取得,每个码组表示式为
[a(i),a(i)⊕a(i-3)⊕a(i-4)⊕a(i-5)]其中n=2,m=5,N=6,r=1,k=1。
特点:充分利用了各组之间相关性,且普通情况下k和n较小,性能优于分组码,设备简单,纠错能力也较强。不足之处于于其数学理论基础尚不如线性码完整。
译码主要有两类方式,一类是代数译码,即基于码代数结构(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进行大数译码或门限译码,主要用于系统卷积码译码。一类是概率译码,经过信道统计特征研究而不依赖于编码代数运算来实现译码,主要用于非系统卷积码。当前概率译码为主要方法,最主要有维特比(Viterbi)译码和序列译码等。;
12.5.2交织码
当信道中噪声是完全随机发生,则信道编码只要能对同一码组内少数误码检错、纠错即可。有时信道中会出现强度大、连续时间长脉冲噪声。一旦出现,会造成连续误码。假如整个码组内大多数码元错误,则信道译码也无法消除这种“突发性错误”。
交织编码:为消除突发性错误。在发射端将编码后码元,在较长序列内搅乱。总序列长度应该是可能发生噪声脉冲宽度若干倍。将搅乱后码元序列送入信道传输,接收之后重新交织组合,然后进行译码纠错。
即使发生了突发性噪声,因为之前进行了交织编码,误码实际上分散到了各个码组中。接收端重新交织组合后,每个码组内误码较少,可经过信道译码检错纠错。;12.5.3网格编码调制
网格编码调制(TCM),简称格码调制,是一个将多电平调制与信道编码结合新技术。信道编码经过增加冗余码来检错、纠错,若要保持信息传输速率,则系统码元传输速率就必定提升。造成系统带宽增大。若要保持带宽不变,则信息传输速率又要降低。为处理矛盾,增加一位码元携带信息量来提供冗余度。这么既不会增加带宽,又防止了信息传输速率因为纠错检错编码原因而降低。
设系统带宽不变,传输四相相移键控(QPSK)信号。若信道编码效率为2/3,为保持带宽且不降低信息传输速率,只能将四进制调制信号改为八进制调制信号,采取八相相移键控(8PSK)。因八进制信号点数较多,单个码元误码率会提升。为使信道编码真正有效,必须使编码信噪比增益到达一定值。
TCM技术将卷积码与调制相结合,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