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人教版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明清之阶段特征: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得到缓慢发展;
政治上,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在传统科技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
公元1368-1840年的中国
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内容】
明朝
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皇帝
皇帝
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结果:
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明朝内阁设置
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皇帝
皇帝
内阁
内阁
户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吏部
户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吏部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知识拓展:
监察制度
1】演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晋以后,御史“风闻奏事”的制度形成。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宋代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
⒉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向近代经济转型的迹象。
①农业。
1】政策变化。【鱼鳞图册,国家限制土地兼并】
一条鞭法
背景。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上升。
内容。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评价。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对商品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技术。风力水车。
3】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等,引种高产农作物红薯、玉米等。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分工发达、规模扩大、资金更多,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③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其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其二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其三是完全为市场进行生产。
④商业。
1】政策。加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