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课件PPT.pptx
——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肾综合征出血热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概述
出血热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出血热的诊断、治疗、预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
出血热概述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出血热概述
1.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有种66种脊椎动物,我国50鼠猫狗兔
◆黑线姬鼠——农村野鼠型出血热
◆褐家鼠——家鼠型出血热
◆大林姬鼠——林区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
◆黑线姬鼠
◆褐家鼠
出血热概述
◆动物源性:
呼吸道气溶胶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革螨、恙螨
◆垂直传播:母婴
出血热概述
◆人群普遍易感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出血热概述
第二部分
出血热流行特征
·四季均可发病
·姬鼠型疫区:
√11月~1月:流行大高峰
√5~7月份:流行小高峰
·家鼠型疫区:以3~5月为高峰
·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出现流行高峰
男性青壮年农民多见
·男:女为2:1
·16~6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
出血热流行特征
第三部分
病症临床表现
病症临床表现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广泛小血管病变,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坏死
扩张(充血)
脆性
血浆外渗组织水肿血液浓缩
发热出血
恢复期
多尿期
休克低血压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病毒直接作用
肾损害
血容量
少尿期
病症临床表现
1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2依次出现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不具备五期经过。
4本病的潜伏期为7~14d(5~46d)。
(一)发热期
发热:起病急骤,高热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体温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轻型及家鼠型常于热退后病情减轻
◆中、重型热退后病情反而加剧
全身中毒症状:
◆消化道症状
◆呼吸道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肾脏损害
·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
·少尿
毛细血管损害表现
·充血:皮肤、粘膜,“三红”(颜面、颈部、前胸)酒醉貌。
·渗出:渗出征象,“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皮下水肿、球结膜水肿或胸水、腹水。·出血:皮肤、粘膜及腔道出血。
第三部分病症临床表现
◆发热渐退,但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多发生在第4~6d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降
◆意识障碍
◆末梢循环障碍
◆少尿无尿
◆CVP6mmH20
◆难治性休克:休克24h,心肝脑肺肾两衰以上
病症临床表现
(三)少尿期
◆多发生在第5-8d
◆一般持续2-5d
◆越期或重叠
◆少尿倾向:1000ml/24h
◆少尿:500ml/24h
◆无尿:50ml/24
◆尿中有膜状物排出为重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
◆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肾性脑病
高血容量综合征
◆表浅静脉充盈
◆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
◆脉搏洪大,血液稀释
◆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等
第三部分病症临床表现
移行期:尿量500-2000ml/d
多尿早期:尿量2000ml/d
多尿后期:尿量3000ml/d
移行期及多尿早期:
·血尿素及肌酐异常或继续升高·症状及病情仍严重
·可发生少尿期的各种并发症而死亡
多尿后期:
·氮质血症及临床症状均逐渐好转·水、电解质紊乱
·继发感染
·多器官衰竭
第三部分病症临床表现
(四)多尿期
第三部分病症临床表现
恢复期
◆症状消失,食欲、体力恢复
◆标志:Bun,Cr正常
◆尿量恢复到2000ml/24h
后遗症
◆高血压
◆肾功能障碍
◆心肌劳损
◆垂体功能减退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