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7T 1909-2011 密集烘烤技术规程  .docx

发布:2025-04-04约3.9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B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1909—2011

密集烘烤技术规程

2011-07-12发布2011-09-10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37/T1909—201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文件由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建、李仁政、杜传印、李更新、崔志军、王先伟。

1

DB37/T1909—2011

密集烘烤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烟叶成熟采收标准、编(夹)烟、装烟、烘烤技术以及特殊工艺措施、停电处理、烟叶回潮等。

本标准适用于密集烤房的烟叶烘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219烤烟烘烤技术规程

3烟叶成熟采收

3.1成熟采收标准

3.1.1下部叶采收标准

烟叶基本色为绿色,稍微显现黄色;主脉2/3变白,支脉1/3变白;茸毛部分脱落;采摘时声音清脆,断面整齐;叶龄50d~60d。

3.1.2中部叶采收标准

叶片黄绿至浅黄色,叶耳呈黄绿色,叶尖、叶缘落黄明显;叶面稍皱,部分有黄色成熟斑;主脉全部变白,支脉1/2变白;叶片自然下垂,茎叶角度增大;叶龄60d~70d。

3.1.3上部叶采收标准

叶片和叶耳浅黄至淡黄色,叶面落黄充分、皱折多,出现明显的黄色成熟斑;主脉变白发亮,支脉2/3以上变白;叶尖下垂,茎叶角度明显增大;叶龄70d~90d。

3.2成熟采收基本原则

下部叶适时早采,中部叶成熟稳采,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顶部4片~6片叶充集中成熟后一次性采收或带茎采收。由于施肥或天气原因(如干旱或降雨过多)导致烟叶成熟过程不正常情况下,参考叶龄采收。

3.3采收时间

一般烟株打顶后一周左右开始采收。下二棚叶烤完后应根据情况停炉7d~10d,待中部叶达到成熟后采收;顶部4片~6片烟叶充分成熟后一次性采收,提倡带茎采收烘烤。每次采收,通常在早上或上午进行;若烟叶成熟后遇短时间降雨要在停雨后立即采收;较长时间降雨导致烟叶出现回青时,应待烟

2

DB37/T1909—2011

叶再次呈现成熟特征采收。

3.4采后堆放

烟叶采后放置在荫凉处,叶尖向上叶基向下排放,平放堆放时高度30cm左右,避免挤压、摩擦、日晒和热烫伤,不损伤和搅乱烟叶的堆放层次。

4编(夹)烟与装烟

鲜烟配炉应做到全炉鲜烟在品种、部位、营养水平和成熟度等方面一致。烟叶在一天内采摘、编(夹)、装炉并点火烘烤。

4.1编(夹)烟

编(夹)烟前先进行鲜烟分类,按照成熟度差异、叶片大小、病残叶等分别编(夹)烟,同杆(夹)同质。使用烟竿编烟时,叶基对齐,叶背相靠,编扣牢固,束间距离均匀一致;每竿编鲜烟12kg~15kg,每撮烟叶2-4片。使用针长160mm的烟夹时,下部烟或叶片较小的烟叶,每夹夹鲜烟14kg~18kg,中部叶16kg左右,上部叶17kg~18kg。编(夹)烟密度应均匀,不宜过量或欠量。

4.2装烟

4.2.1分类装烟

变黄快的鲜烟及过熟叶、轻度病叶装在温度较高的一层,质量好的鲜烟装在中间,成熟度略差的装在温度较低的一层。观察窗口附近放置具有代表性的烟叶。

4.2.2装烟密度和数量

密集烤房装烟做到“密、满、匀”。烟夹装房时,相邻两个烟夹之间应紧贴;烟竿装房时,相邻两竿的中心距120mm~160mm。

4.2.3注意事项

在无法达到全房鲜烟素质完全一致时,应做到同层鲜烟素质基本一致;若烟叶数量(烟夹或烟竿数量)不足以装满各层时,空缺的挂烟位置用木板铺满铺严,不应随意拉大烟夹(竿)之间的间距而留下较大的人为间隙。

5传感器(温湿度探头)挂置

给湿球温度水瓶注满洁净的清水,并按要求塞置好纱布,将温湿度传感器平稳挂置在中层中部位置,传感器感温头悬挂在该层烟叶中部稍低位置。

烤烟温湿度监控仪(自控仪)要按照其说明书安装使用。用烤烟温湿度控制仪实施烘烤操作时,当烟叶变化程度与温湿度要求有偏差时,要及时对温湿度进行在线调节。

6烘烤操作

完成装烟后,关严装烟室大门、冷风进风口和排湿口,及时点火烘烤。

6.1变黄阶段

3

DB37/T1909—2011

6.1.1烟叶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