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辽宁省2021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pdf

发布:2023-08-20约1.55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辽宁 2021 届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 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 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 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 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 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 元年”,其根据是基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 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等20余家文 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 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 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 1998年。这 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 飞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 出,1996年8 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 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 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 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 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 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 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 次的亲密接触》 (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 《风姿物语》 (1997 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 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 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 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 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 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 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 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 “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 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 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 “事实判断”而非 “价值 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 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 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 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年起点 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 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 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 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 “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 “中国时 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 “网生起源 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 “生”,而 “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 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 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 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 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 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 “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 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 “网生起源说”来 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 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 络文学 “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 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