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docx
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好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2.在房间讲话比在旷野上讲话听起来声音要响亮些,这是由于()
A.房间里能传播声音的物体比在旷野中能传播声音的物体多
B.房间里的天花板、地面、墙壁反射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得到加强
C.旷野中的空气稀薄,传播速度小,所以讲话听起来声音不响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词语中的“高”字是指音调的是
A.高歌猛进 B.请勿高声喧哗
C.女高音歌唱家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5.如图所示弹吉他时,右手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同一根弦,左手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发声部分的长度就不同,短弦发声的音调比长弦高,则短弦比长弦发声时()
A.振幅一定更大B.振幅一定更小
C.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D.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6.成语“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频率高
7.小明在教室里上课,但从校外的建筑工地上却传来施工的噪声,为了减弱噪声,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A.用棉团塞住耳朵B.将教室的门窗打开C.将教室的门窗关闭D.请老师讲课时声音更大一些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市区内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具有能量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D.“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10.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是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丝是否松动
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肾脏里的结石
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
11.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 B.医生用听诊器诊病
C.牙医用超声波给病人洁牙 D.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12.学生做课间操时,体育老师利用扩音器喊口令是为了
A.提高音调B.增大响度C.改变音色D.增大声速
13.如图,笛子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乐器,利用空气振动发声和空气柱共鸣的原理制成的。下列乐器中与笛子发声原理相同的是
A.二胡 B.萧 C.马头琴 D.古筝
14.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越快,音量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
C.人耳可以听到超声波,不能听到次声波 D.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15.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潜艇上的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B.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为了美观
C.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医院里的B超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6.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A.鱼被岸上地说话声音吓走
B.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声音
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
D.轮船探测到水中的暗礁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18.下表中列出了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可以发出或听到次声波的动物有
人
狗
海豚
大象
发声频率/Hz
85~1100
452~1800
7000~120000
14~24
听觉频率/Hz
20~20000
15~50000
150~150000
1~20000
A.人 B.狗 C.海豚 D.大象
19.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取决于()
A.琴弦的长短B.琴弦的粗细C.琴弦的松紧D.琴弦的好坏
2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通常比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大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但在同种介质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