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地球结构-课时活页训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选择题
1.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可推测地球内部圈层当中为液体的是( )
A.软流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答案:D
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上下颠簸 B.左右摇晃
C.先颠簸后摇晃 D.先摇晃后颠簸
解析:选A。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在水中潜泳的人只能感觉到纵波,不能感觉到横波。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内地核 B.外地核
C.软流层 D.下地幔
答案:C
4.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选A。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越厚,从莫霍面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越长。
5.(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答案:D
6.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2010年深圳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7~8题。
7.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8.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在不同物质组成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而纵波可通过固、液、气各态物质,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
答案:7.D 8.B
2007年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洋开始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的地方,盼望能了解地震成因。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钻探的深度只到达了地壳
B.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
C.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
D.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
10.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
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第9题,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约6千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第10题,岩石圈的土壤层是生物生存的主要场所。
答案:9.B 10.B
(2010年江苏南通质检)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双选)
1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1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
答案:11.AC 12.BC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4.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15.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