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PAGE 4 页 共 NUMPAGES 4 页
必修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五个民族自治区。
2、理解: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处理少数民族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和理解问题,正确看待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方法
讲述、自学、讨论、对话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杨振宁像。
【讲述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多媒体展示: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过程
(1)建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法。
④新中国的诞生。
【合作探究】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①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②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③参政议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
请回答: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②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③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4)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作用: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合作探究】3: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