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干辣椒栽培技术规程.docx
1
DB14/T1134—2015
制干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干辣椒的术语定义、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的技术要求和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制干辣椒生产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6715.3瓜菜作物种子第3部分:茄果类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294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制干辣椒
果肉较薄,红色素含量高,容易制干的辣椒。
4育苗
4.1品种选择
制干辣椒栽培应选择果肉较薄、红色素含量高、耐热、抗病、丰产的品种。如:北京红、益都红、天鹰椒、油椒、8819、晋椒红星、晋椒401等。不同品种类型制干辣椒的主要特点参见附录A。种子质量符合GB16715.3中2级以上要求。
4.2育苗设施
在日光温室中育苗。
4.3苗床准备
4.3.1营养土配制
使用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砂壤土与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以6:4的比例混合,土壤和有机肥打碎过筛,混合均匀。
2
DB14/T1134—2015
4.3.2苗床消毒
每平方米苗床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g消毒,或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喷洒后用塑料薄膜密闭消毒。在播前10~15d翻匀,平整。
4.4种子处理
4.4.1浸种
把种子放入55℃热水中,然后不断搅拌至水温30℃左右时,浸泡8h~10h,捞出沥水。
4.4.2催芽
将浸种后的种子置于25℃~30℃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一次,80%种子破嘴露白时待播。
4.5播种
4.5.1播种期
晋南地区2月下旬播种,晋中地区3月中旬播种,晋北地区3月下旬播种。
4.5.2播种量
一般每667m2用种50g。若进行分苗,播种量为25g/m2;若不进行分苗,播种量为10g/m2。
4.5.3播种方法
将苗床上的营养土整平,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将破嘴露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床面上,覆土1cm左右,然后覆盖地膜。
4.6苗期管理
4.6.1出苗前
播种至子叶拱出,白天温度25℃~30℃,夜间温度18℃~20℃。出苗期一般不浇水。
4.6.2出苗后
80%出苗后揭膜降温,防止“长脖苗”。子叶拱出至第1片真叶展平期间,白天温度23℃~25℃,夜间温度12℃~15℃;第1片真叶展开至第2~3片真叶展开期间,保持白天温度25℃~28℃,夜间温度15℃~18℃。
4.6.3分苗或间苗
幼苗在2叶1心到3叶1心时,分苗在营养钵或穴盘中,每钵1株。分苗前1d浇足起苗水。不分苗的要在幼苗4叶1心时进行间苗,使苗距达到3cm。
4.6.4分苗后
分苗后要提温管理。分苗后1w内白天气温25℃~30℃,夜间温度20℃左右,促进缓苗。缓苗结束后,逐步通风降温,白天温度23℃~28℃,夜间温度15℃~18℃,防止幼苗徒长。在新根长出前一般不浇水。起苗前一天浇一次水,利于起苗。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一次防病。
3
DB14/T1134—2015
4.6.5炼苗
定植前7~10d进行大温差炼苗,白天温度23℃~30℃,夜间温度10℃~13℃。
4.6.6壮苗指标
植株健壮,具有12片左右真叶,株高20cm左右,茎粗0.4cm左右,节间短,叶色深绿,无病虫害,顶端已显花蕾。
5定植
5.1选地、整地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010、NY5294的要求。选择3年内没有种植过茄科和葫芦科作物的地块。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结合耕地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500kg,氮磷钾复合肥40kg。整平耙细,做成垄高15cm的小高畦。
5.2定植时期
晚霜结束后,10cm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定植。晋南地区4月下旬定植,晋中地区5月上中旬定植,晋北地区5月下旬定植。
5.3定植方法和密度
每畦定植2行,内紧外松。若采用单株定植,穴距30cm左右,每667m2定植密度5000株左右;若采用双株定植,穴距40cm左右,每667m2定植密度6500株左右。栽植深度以土壤不没过子叶为宜。
6田间管理
6.1浇水追肥
定植后浇适量定植水,促进缓苗。缓苗后浇足量缓苗水。缓苗后至门椒坐果前控制灌水,之后一次清水一次肥水,地面见干见湿。
在结果盛期每667m2各追施氮磷钾复合肥50kg,过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