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2](精品·公开课件).ppt

发布:2018-11-03约1.45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多资源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中学毕业后被征入伍,先后在海军部、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羊脂球》而登上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发表短篇小说三百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其中短篇小说成就最为突出。 口述故事梗概 * 项 链 莫泊桑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文章概述 正音解词 理清结构 心理描写 课堂讨论 课后作业 最擅长的就是 把人物复杂的生活经历 浓缩到短小的篇幅中, 用巧妙的情节表现出来。 黯( )淡 惊骇( ) 契( )约 誊( )写 寒伧( ) 打盹( ) 褶( ) 自惭形秽( ) 佳肴( ) 面面相觑( ) 亲昵( ) 赝( )品 粗陋( ) 惆怅( ) 债券( ) 请柬( ) àn hài qì téng chen dǔn zhě huì yáo qù nì yàn lòu chàng quàn jiǎn 小 说 的 情 节 序 幕: 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开 端: 借 项 链 失 项 链 赔 项 链 发 展: 还 债 务 高 潮结 局 发现项链是假的 主页 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舞会中的四个“陶醉”: 十年艰辛中的一个“回想”: 这些心理描写细腻、深刻,都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马蒂尔德形象分析 1、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 2、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项链》的主题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失项链”这一情节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讨论分析一: 项链是赝品,在小说中是否有暗示呢? A、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的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B、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看”,这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 C、珠宝店老板“查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下页 这是件朴素的家常衣服,这件衣服的寒伧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她感觉到这一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下页 假如玛蒂尔德的项链没有丢失,或者丢了以后发现项链是假的,那最终结局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下页 讨论分析二: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