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填报说明和报表使用说明》.doc

发布:2016-09-12约1.42万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报表填报说明 一、总体填报说明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报表共1张,表1至表为债务基本情况表,表为融资平台公司基本情况和债务风险分析表,表为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测算表,表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表,表为债务管理制度情况表,表为财政部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债务余额审核情况表。填报总体要求和说明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2012年2013年1月至6月的政府性债务填报此套报表。(二)各级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其他相关单位,在2012年和2013年初存在债务,或当年新发生,审计组应按要求填报审计报表。 (三)为便于填报,表1、表2、表3均将2012年、2013年1月至6月2个的债务在一张表中填报。 (四)不同“债务形成年度”的债务不能在一行填列。年初债务余额与当年举借额应当在不同行反映。 如果一笔债务涉及不同债务类型、多个资金投向类别、多个债权人类别,或一笔贷款合同涉及多个提款年度的,要分别按照债务类型、资金投向类别、债权人类别和提款年度进行合理拆分,分别填报表1、表2表3。 对同一年度的多笔债务,如果债务单位、债务类型、资金投向类别、债权人类别等全部相同的,在同一年度内可以合并填报。 (五)为避免重复统计,转贷或转借的债务填报原则如下: 1.地方政府债券和上级财政转贷债务(包括通过中央部门、金融机构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等债务)由本级负责偿还的,计入本级政府债务;转借给下级政府的,计入下级政府债务。该类债务以财政部门为债务人,“债务单位部门类别”填写“财政部门”,“项目单位名称”填写使用债务资金的具体单位名称。在填报时,应根据偿债责任,划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和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2.贷款人(第一借款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后,又转借给其他单位(第二借款人)的,根据转借协议或合同约定,如果偿债资金来源于第一借款人的,应作为第一借款人债务填报;如果偿债资金来源于第二借款人的,应作为第二借款人债务填报。 (六)上下级政府间往来款、暂付款,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借款,以及白条欠账,均不计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部门和单位的借款,如果借出资金属于自有资金,不作为债务填报。 (七)各省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形成的债务,由各省本级审计组组织填报和审核。除人民银行再贷款外,各级政府为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举借的债务,由各级审计组负责组织填报和审核。 (八)各地各类开发区(园区)视同本级政府所属机构,其债务属于同级政府债务,按照要求填有关统计表。审计组在填写《表02012年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测算表》中的财政数据时,要区分本级政府《财政总决算报表》是否包含同级开发区;如果不包含,应将开发区财力并入同级财政决算报表后填报表,并入时需注意开发区与同级财政的抵扣关系,防止少计算或多计算财力。 不属于一级政府,其债务隶属于其派出政府本级 (九)对以外币转贷的世亚行贷款或外国政府贷款等政府外债,按照2012年末和2013年6月末外币汇率统一折算后填报债务年初余额、当年举借额、当年偿还额和年末余额。 二、相关概念说明 (一)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相关单位举借,确定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一是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转贷、外债转贷、农业综合开发借款、其他财政转贷债务中确定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二是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举借、拖欠或以回购(BT)等方式形成的债务中,确定由财政资金(不含车辆通行费、学费等收入)偿还的债务。三是地方政府粮食企业和供销企业政策性挂账。 (二)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是指因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当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时,政府负有连带偿债责任的债务。一是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借,确定以债务单位事业收入(含学费、住宿费等教育收费收入)、经营收入(含车辆通行费收入)等非财政资金偿还,且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的债务。二是地方政府举借,以非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视同政府担保债务。 (三)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是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和公用事业单位为公益性项目举借,由非财政资金,且地方政府未提供担保的债务(不含拖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政府在法律上对该类债务不承担偿债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债务危机时,政府可能需要承担救助责任。 (四)通过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即在2011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6号)规定的上述三类债务范围之外,通过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地方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