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夸父逐日
一、情境导入
毛泽东同志在其七律《长征》中写下了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细浪翻腾;雄伟的乌蒙山高大陡峭,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泥丸滚动。我们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脚真大!”其实,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广阔,脚步就有多豪迈,人生的舞台就有多精彩。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这样一位巨人,他曾经徒步追赶太阳。同学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位巨人就是夸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资料助读
1、神话
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艺术创作。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自然现象,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称之为神话。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精神。
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富含神话传说的先秦古籍。全书共18篇,主要记述古代地理、民族、物产、巫术、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准确翻译,积累字词。
(1)重点词语
逐走: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水。
饮于河渭:喝水。
河:专属名词,黄河。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2)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四、全文赏析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部展现出来了,且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从写作技巧上分析,这些画面运用了怎样的技巧?
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英勇无畏,死而后已,造福人类。
3、夸父敢与太阳竞逐,你怎么看待夸父“与日逐走”的行为?(如何理解失败的英雄这种看法?)
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及英勇的气概。
4、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身上,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不断努力奋斗!
5、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五、课堂小结:
神话故事的特点,一是奇思幻想,二是浓厚的烂漫主义色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谁都不可能徒步追上太阳、征服太阳。神话中的夸父志向宏大,气魄非凡。他虽渴死,但已“入日”。从追寻光明的意义上讲,他成功了。肉体的死亡并不能磨灭精神的价值,尸身的腐烂并不能沦陷追寻的意义。这在文章的结尾也有体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杖化邓林”的结局?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为后来的光明和真理的寻求者及大自然的竞胜者解除口渴,以完成他未竟的宏愿。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死而不已、造福后人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史书中的夸父。
据《山海经》记载,夸父国是个巨人的国度,他们的耳朵上各穿一条黄蛇作为耳珰,左右两只手也各握一条黄蛇。
另据《朝野载》说:“辰州的东面有三座山,鼎足直上,各有几十丈高,是夸父曾在这里煮饭支锅用过的三块石头。”
(《夸父逐日》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