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
“裕廊集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在本国搞了四十多年工业园区,贡献了
本国 25% 的 GDP ,也造就了该国独特的 “商业模式”:将工业园区复制到印度、
印尼、菲律宾、中国等地,总面积竟相当于 171 个新加坡。这一商业模式能够
不断复制,关键在于“裕廊”拥有很强的园区规划和管理能力,可以吸引全球
著名企业入驻,从而为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而背后新加坡政府的外交能力,
同样也是这一“商业模式”得以长远、稳定运行的关键。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 707 平方公里,相当于 1/9 个上海、 1/24 个北京,却在各
国投资参与开发工业园区,总面积近 12 万平方公里(“新加坡-廖内-柔佛”
区域达 11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 171 个新加坡。
新加坡商业模式的主角, 是两个国家控股公司。 一个是贸易工业部下的 “裕
廊集团”( JTC Corporation,旗下有腾飞集团、裕廊国际、裕廊港口);另一
个就是财政部下的“淡马锡控股公司”( Temasek Holdings,旗下有吉宝集团、
胜科工业集团、新加坡科技工业集团、凯德置地)。
开始“淡马锡”下属公司主要以资本运作为主;而“裕廊集团”则长于基础
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尤其是工业园区、 科技园区的设计及建设。 但随后这两类公
司的业务范畴出现交叉, 在海外项目中, 既充当资本方, 投资或入股大型工业园
区的项目, 同时也提供设计规划及建设方案, 最终还参与对园区中入驻企业的资
本运作,充当起风险投资的角色。
这些功能的实现, 都得益于新加坡政府打造的国有控股公司平台, 使众多国
有控股公司能交流其业务所长, 在统一的目标前提及集团公司雄厚的财政实力支
持下,都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佼佼者。
在中国已成为开发区典范的 “中新苏州工业园”,背后的新方财团中就有 “吉
宝集团”及“裕廊集团”旗下的公司。而淡马锡集团旗下的胜科工业集团,早在
苏州之前,就开发了“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吉宝集团已和中国合作开发另一
个新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
复制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和能力
1960 年代,新加坡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总理李光耀决
心改变这种局面,在西部的裕廊划出一片土地,建工业区,吸引企业投资。刚开
始情况并不妙。 尽管花费 1 亿新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区依然空荡一片。 李
光耀经常到美国访问,吸引投资。 1968 年德州仪器公司来设厂装配半导体,接
着是惠普。到 1970 年有 390 家企业进驻,均获五年免税。
“裕廊集团”就在 1968年成立, 经营管理新加坡的工业区。 到 2003 年在本
国已开发 30 多个工业园区,雇佣全国 1/3 劳动力,直接贡献 25%的 GDP。也逐
渐积累了闻名于世的园区规划、管理等关键资源和能力。
然而受限于本国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新加坡开始向海外复制 “工业园商
业模式”。其中知名者如印度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印尼巴淡工业园、菲律宾卡
梅尔第二工业园、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卡塔尔自由贸易及物流储存区、 阿联酋
阿布扎比工业城、苏州工业园等。
在中国“裕廊集团”参与的园区面积为 2517 平方公里,其中著名的有“苏
州工业园”。裕廊集团与淡马锡旗下的吉宝、胜科等集团各有所长,但都拥有最
突出的优势:项目规划以及项目管理。而“苏州工业园”也几乎完全应用了新加
坡工业园区的“规划理念”。
显示全部